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明血裔>第八百九十五章 棋子

蓟州镇城下的攻城战依旧在继续,双方你来我往大战了半个月的时日,到了这个时候兵卒们全都已经疲了,一开始那股热血的劲头已经没了,只剩下硬撑着看谁先坚持不住。

图海已经派人,质问他们为何不继续与大明的战事,若是十日之内再听不到周朝出兵的消息,大清军伍便会退回关外。

图海很清楚在大明眼中,先统一天下才是最重要的,况且江南可比辽东富庶多了,灭掉了周朝,大明就能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若是远征辽东,没准就会被周朝占了便宜。

夏国相接到这封书信也是哭笑不得,本来他是打算让胡国柱当即出兵的,但是胡国柱却摆出了明清正在激战,现在出兵白白便宜了清朝,不如让他们再打几日,最好是等到山东的军伍调去与清朝作战,到时候他们就能占到便宜。

这个理由已经说服了吴世璠,他们也打算这么做,但是没想到图海这么快就识破了他们的计策,立刻想出了应对的法子,这一下确实拿住了周朝的命脉,本就是如此,关外地缘辽阔,况且那种环境汉人怕是不容易适应,再说周朝占据江浙,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明朝的主要目标都该是周朝。

清朝的军伍大可撤出关外,周朝却没办法独自应对这种境况。

胡国柱这个时候却又想了一个主意:“陛下,如今广东、福建被台湾郑氏袭扰,一不留神便会危及江浙,臣觉得臣还是应该留守京师,高大节将军在山东战败,但是正因为如此他对山东的局势应该十分了解,甚至对山东的明朝军伍也很了解,不如让他带兵出征。”

他也很清楚一旦自己离开了京师,夏国相一定会对他的盟友动手,所以打定主意要在京中与夏国相耗下去。

听到这个消息夏国相却是笑了:“臣十分认同胡将军的话,山东的军事还是交由高大节将军为好。”

历史之上,高大节攻陷了吉安之后,周朝派来了韩大任,可惜韩大任这个人与高大节不和,上书进谗,最后高大节竟然发奋而死,后来韩大任投降了清朝还被任命为内务府包衣参领,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能打仗的被小人进谗而死,小人却投靠了朝廷继续做官。

可是因为程孝廉的缘故,吴三桂提前一年起兵,吉安之战后高大节并没有碰到韩大任,虽然事后有所接触,并不相合,但是吴三桂死后,夏国相的清洗运动已经将韩大任斩杀了。

再说了经历了这么多战事,夏国相早就知道了高大节的本事,极力拉拢,高大节也受够了朝中没人的日子,两人一拍即合,本来高大节与胡国柱关系也还算良好,但是山东一战胡国柱带着大军躲回南京城,两人的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要不是高大节跑得快现在已经死在了山东战场上,这份恩怨他可都记在心上了。

如今胡国柱提议让高大节带兵,那对于夏国相来说绝对是一桩好事,只要高大节拿到了兵权,胡国柱唯一的优势也就丧失了,到时候还不是得乖乖服软。

而胡国柱听到夏国相同意了他的话之后便觉得情况有些不好,也敏感地察觉到了这看似无派系的高大节已经成了夏国相的人,他之所以推荐高大节是因为当初他在山东战场上孤立无援,朝中没有几个人站出来给他说话,还当做是无派系的,让他带走一部分军伍无伤大雅,如今看到这种境况才明白好像是掉到了夏国相的陷阱里面。

好在他反应够快,赶紧说着:“臣以为京师重地需要至少三万将士来守备。”

这一番话就把夏国相的后路堵死了,要知道当初他兵败,带回来的军伍也就这个数,剩下的都是新征的军伍,那些新兵高大节拿走了便拿走了,于大局无碍,只要他有这三万人,就能稳住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不过吴世璠显然也不是一个任人拿捏的布娃娃:“南京城城高墙厚,何须三万人,只需一万人便足矣,朕就不相信台湾姓郑的还能打到南京来!”

这一下拍板定论,胡国柱算是做了个赔本的生意,刚刚下朝,他这一派系的人就聚集到了他的府上。

“将军怎么能推荐高大节?”这些人通过夏国相的表现大概也明白了,这高大节一定是夏国相的人,不然他不可能答应的这么痛快。

“你们还好意思说我,这么长的时间,你们竟然没有打听出来高大节是夏国相的人,这件事怪得着我么?”

“我等没有怪罪将军的意思,只是这件事可不好办了,若是只留下一万人,将军在军中可就处于劣势了。”

“要不咱们偷偷留下两万人,总归是将军自己的军伍,谁又知道这详细的情况?”

胡国柱猛地站起身来:“他娘的想死不要拉着老子,豢养私军还是在一朝之都,无论在那一朝都是死罪,这可不是三十个人五十个人,这是一万人,把咱们的脑袋都压上也不够,夏国相只要把这个消息往上一递,咱们全都得脑袋搬家!”

“那将军有什么好主意?”

“废话,我要是有好主意还找你们做什么,你们立刻想个好主意出来,咱们可不能让夏国相牵着鼻子走。”

胡国柱就在军中,说起话来也是军中那股直来直去的样子,这些大臣一时半会有些接受不了,有几个人已经变了脸色,只是领头的摇了摇头才把他们压了下去,咳嗽一声:“将军,我们这就回去想主意,两日之内必定想出一个完全之策来,将军也要对军伍之中深入了解一下


状态提示:第八百九十五章 棋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