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帝国的脊梁>第132章 年关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祭奠也是从夏朝就已经开始。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因而成为固定的仪式。

大雪山和老君山上自然也是忙碌一片。家家户户都在灶房的北面,东面,或者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祭灶当日在灶王像前供瓜果、花生瓜子,点心等物,然后将旧像焚之,焚香点烛,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

对华夏人来说,年关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辛苦一整年,盼的就是阖家团圆的这几天。

王斌进了宜宾县城,发现街道两边尽是流民,一个个衣衫褴褛,许多人冬日还穿着单衣,中间夹杂着孩童的哭声。妇女抱着婴儿,眼神呆滞;老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低头垂泪;流民们蓬头垢面,面黄肌瘦,说话有气无力……

城外已经有几口粥锅在放赈施粥,这是城中的富户所为,官府前几天是休沐日,现在还没有人管。宜宾城的流民实在太多,施粥份量有限,看起来是没有办法人人有份了。

王斌沉默了一下,指着街上的流民对身边的家丁道“黄三,怎么有这么多的流民我记得前一阵子街上没有这么多人啊!”

黄三道“少爷,听说这是朝廷的旨意。因四川人口稀少,耕地荒芜,无人耕种,便鼓励外地人来四川开荒。但现在是冬日,居无定所,也没有农活可干,所以才有这么多的流民露宿街头。”

四川经历多年战乱,人口稀少,耕地荒芜,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要求流寓外省川民查令回籍,“蜀中民寄居邻省者,现在查令回籍。”行各省地方官执行。甚致由川渝地方官捐资筹粮接应安插,但效果仍不明显,归鸿仍然寥寥。

川渝的残破,人力稀缺依然困扰着川渝的恢复。于是在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开始从外省移民垦荒了。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因四川归乡人数太少,川湖总督蔡毓荣上疏要求大力招外省流民入川开荒。清廷随后下旨,要求各类官员,有功名者,或投诚军官,都纳入了招民奖垦范围。吸纳流民范围不限于流寓在外的川人,还包括了愿意入川垦荒的外省人。

这也是王斌上次在重庆府时,六爷不敢当街过于放肆的原因。蔡毓荣正在大力招募流民入川垦荒,自然一切都要以此为本,安定团结为要。

宜宾与云贵两省接壤,水路到湖北又是瞬息即到,所以宜宾一下子成了临近几省移民的首选之地。

只是时值年关,寒冬腊月,这么多的流民出现,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另一个家丁许二愣道“公子,这些流民口音各异,云贵湖广、川人都有。如今正是寒冬腊月,酷寒时节,官府就要休假,流民又不能去野外开荒种地,真是可怜啊!”

蹚古道、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华夏史上每一次的移民大潮,都是天灾伴随人祸,中间夹杂着难民们的白骨累累和血泪斑斑。

即使是春夏,也不会有人在乎这些难民们的死活官府要的是政绩,急功近利,简单粗暴,而不会在乎过程。

历史上满清为了开垦四川的荒地,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湖广填四川”就是其一。在遗民迁入四川的过程中,由于过于简单粗暴,因而在迁移途中,移民死者甚众,往往到者不足十之六七。

如果当权者爱民如子,稍微用一点心,做好沿途的安排,也不至于那么多百姓在迁移途中白白丢了性命。

不过想想也能明白,满清要的是开垦荒地,增加赋税,那里会管你这些汉人泥腿子们的死活

王斌对黄三道“官府即将休沐,根本无心去管。饥寒交迫,不知道有几个流民能撑下去你安排人手,放赈煮粥,接济一下流民。告诉流民,愿意干活的,咱们可以安排一下。大不了让他们去珙县仙峰山。反正也只有几十里的路程,又都属于叙州府境内,不算太难。”

王斌对许二愣道“二愣,你到大雪山找李破奴,让他在山上快搭些茅屋,可能有用。”

前几天,三四千苗人已经到了大雪山,山上建造的房屋,差不多全部被他们占据完了。仙峰山上只有一百多间已经建好的房舍,宜宾县城的流民人数众多,估计是不够用了。

“找到李破奴以后,让他和范誊一块到宜宾县城找我。”王斌追加道。

看着面前一街满脸戚容的流民,王斌也是一阵头痛这么多的流民,即使一小半人去了仙峰山,也得有上万人吧,吃喝拉撒,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王斌又不能不管,作为一个从和平年代过来的人,不忍心看着同袍忍饥挨饿,在寒风中无依无靠。

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宜宾县城内外的流民们,这些天一直遭受饥寒交迫的困扰,不满和抱怨也在流民中迅速蔓延。

叙州知府和宜宾知县对此都是焦头烂额,但却想不出办法,一筹莫展。商量完毕,也只能是尽量在城外多熬几锅粥,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很多流民们都跑到知府衙门前抗议,要求官府解决住宿吃饭问题。起先守门的衙役还威吓一下流民,狐假虎威,但随着聚集的流民人数越来越多,衙役们一个个退回了县衙之内,府衙的大门也随即被紧紧的关起。

这样一来更


状态提示:第132章 年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