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佳人离去的背影,宋王偃还有些恋恋不舍。
在场的,只留下脸色阴沉的周天子,还有满是戏谑之情的诸王。诸王的心目中对于宋王偃好色的程度无不叹服,果真性情也!
这个时代,“好色”可不是一个贬义词,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天生的贵族而言,好色fēng_liú乃是一种雅兴,是值得为人所称道的事情!
等到最后一位中山王姬厝汇报完毕之后,姬延一脸不爽地道:“诸位,时候不早了,想必汝等日理万机,亦是不愿在此久留。便散朝吧!”
“且慢!”
这时,秦王荡忽而起身道:“周王,寡人有一事不解,还请赐教。”
“请讲。”对于嬴荡没有称呼自己为天子,而是以“周王”称之,姬延的心里更是老大的不爽。
毕竟现在天下皆王,按照道理,诸侯们应该称呼他为“大王”,或者是“王上”的,可是现在于礼不合,称之为天子也好。可是秦王荡并没有称呼姬延为天子,而是冠以“周王”的名号,觊觎之心可见一斑。
“周室有九鼎,当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镇天下。寡人不才,欲问九鼎之轻重也?欲问九鼎之形状也?欲问九鼎之大小也?”
此言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大殿里的君臣们都勃然变色。
古往今来,觊觎九鼎之人不在少数。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zhèng quán的传国之宝。
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固有“得九鼎者得天下”之说!
夏亡,九鼎为商朝所得。600年后,商纣王时,周武王联合诸侯国伐商,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旋成为周的镇国之宝。
春秋时,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周朝统治日渐衰落。齐、晋、秦、楚、宋五霸先后称雄,皆有意图九鼎以代周室。之后大秦一统天下,九鼎却不知所踪,说法不一。
周天子姬延还没发话,在上面阴沉着脸,这时,主辱臣死,昌平君不得不站出来厉声道:“秦王此言大谬!禹王九鼎,乃是我大周国的镇国之宝,国之神器!汝区区一介诸侯,岂敢觊觎?”
早就已经憋不住的太师伯喜,亦是吹胡子瞪眼地道:“不错。难道秦王欲效仿当年熊旅{楚庄王}问我周王室九鼎轻重之事,意欲问鼎天下?九鼎之重,秦国可能承受乎?今周德虽衰,然则气运仍在,汝又怎敢在天子面前出言无状,问九鼎之轻重?”
闻言,秦王荡撸起了袖子,似乎憋不住地想要在这里的大打出手,但被背后的张仪给拦住了。
张仪向着陛台上的姬延作揖道:“天子,是吾王失言了。然则吾王,及我秦国绝无藐视天子,藐视周王室之意,得罪之处,还请天子多多包涵!”
“足下便是秦国的相国,张仪张子吧?”伯喜挑眉道。
“正是张仪。”
“张仪,老朽素闻你巧言令色之举,当年你与已故的秦王嬴驷窥视我周王室之意,早已是人尽皆知。你秦兵亦有几次过道洛邑王畿之时,抢劫我大周国贵族的财物和粮秣,这个,不知你作何解释?”
张仪阴险地笑着道:“太师大人,这还需要解释吗?若汝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训斥我秦国,实在荒谬!若是我秦国因而不敬周王室,不敬周天子,那么韩国、魏国,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都不知道侵占了多少周王室的疆土,城池土地都不知道被占去了多少。那么韩魏两国岂非不敬?还是叛逆呢?”
这般的话被张仪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韩王仓与魏王嗣都是一脸的尴尬,不过不好辩驳什么,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你!”伯喜果真辩不过张仪。
是啊,他秦国只不过是秦王出言不逊,又纵兵抢劫了几次洛邑王畿的王公大臣而已。韩魏两国这些年来,偷偷出兵侵占了周王室不知道多少的疆土,难道这不是更严重的吗?
在陛台上观望的周天子姬延是气死了,真想一巴掌拍在秦王荡的脸上。不过他知道,一百个他都干不过嬴荡,而他姬延的大周国只不过是在这大争之世当中,凭着大义的名分才能苟延残喘下来的而已,大周国早已名存实亡了!
别的不说,现在姬延无钱无粮,连出兵的能力都没有!
而宋王偃则是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幕,没有说话。
他瞥了张仪一眼,又看了秦王荡一眼,来回地扫视了一下,顿时心中升起了一股子异样的感觉。
这个事情非同寻常,嬴荡与张仪这对君臣又配合得如此之好,几乎是天衣无缝的,看来是早有预谋。
看样子,秦王嬴荡并非是表面上瞧上去的那么鲁莽,目中无人。
到底帮谁好呢?
宋王偃暗自思衬了一下,终于起身,打破了原本僵持不下的尴尬氛围。
“诸位,请听寡人说一句公道话。”宋王偃压了压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