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老实客栈>第一七九章 白马狗熊
,众人来到了下一个营地。这个营地是个半开放式的山窝,可以避雨但也有风。

这里比开放式营地有好处是,以前走过的人会把一些柴火留下来,即使外面小雨,这里的柴火还是干燥的。

藏民钢巴点燃一个火堆,其他两位出去捡了一些已经淋湿的树枝,说这是为了下一波人准备的柴火。因为这里风大,下一波人到来的时候,柴火已经干了。

钢巴把水烧开,放了些加盐的粗茶转,再倒入少许晒干的生肉片,再加入一些干辣椒。

所谓的糌粑,是藏民的主食,其实就是把青稞炒熟,再磨成面粉。这与北方的炒面有些类似,不过北方是先磨成面再去炒。

糌粑是不除掉青稞皮的,这样据说营养价值更高。

吃糌粑的时候,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把加肉和辣椒的茶水倒进碗里,往里再加入糌粑,用手进行搅拌。把炒面、茶水与酥油拌匀,最后用手捏成团,就可以吃了。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便于携带,很适合游牧民族。牧民出远门,腰间总带着一个装糌粑的口袋,饿了就直接从口袋里抓糌粑吃。有时他们也会拿出木碗,与酥油、带盐的粗茶一起揉成团来吃。有时也会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

王海又开始他的介绍,在旅途中,这种知识的介绍,你还真能听进去一些,起码在这里没什么事好做。

吃完饭,付刚休息了一会,照常去练功。而其他人围坐在火堆旁边闲聊,藏民则聚在一起,也不知道在说着什么,他们说的都是藏语。

~~~

第六天

大家继续前行,出了营地不久就遇到了沼泽。

关于沼泽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无一例外都必须有水的存在,所以沼泽也叫湿地。

在气温湿润的地区,河水夹杂着大量泥沙流入湖泊。在湖边或河口地区,水的面积突然变宽,导致水的流变缓,泥沙就会大量沉积,形成浅滩,而另一部分细小的物质则沉积到湖面开阔地带。年积月累,使湖泊越来越浅,这样也带动了水生植物的生长。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与死亡,当湖泊沉积到一定数量,原来的湖泊变成了水草丛生的沼泽。

而高原地区,由于冬季的积雪,到了夏季冰雪融化,地面积水,与地面植物就形成了高山沼泽。

这都是知识点啊,付刚想起吐槽大会里的某个人的一个典故。

赵铁军一不小心踩到沼泽边缘,软软的土里冒出许多水,幸好大家都穿着高腰鞋,水没有进鞋里,要不然非常不舒服。

这时候就看出向导的威力来了,他们显然经常来这里,也知道路,带着众人七拐八拐,绕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走出了这片沼泽。

付刚也是通过昨天的聊天才知道,向导本来只雇佣了两个,还有一位年轻的向导是跟着过来学习路线的,并不收取费用。

中午时分,一行人到达了抵达边巴拉山口,大家简单休息一会,简单吃了点东西,又继续前行。

这是个大下坡,经历6个小时左右的旅程,终于到达了今天的宿营地,这个营地也是佛教圣地--白马狗熊。

白马狗熊原本是座很有名的寺庙,现在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即便宗教寺庙也无法抵御时间的侵蚀。

向导告诉大家,白马狗熊旁边有僧人在修行,所以大家不要出大声干扰。

德远晴悄悄走过去,看见真有三个棚子,被遮得严严实实,看不清楚里面是否有人,她还拍摄了照片回来给大家观看。

站在白马狗熊寺旁边的空地上,四周看过去,都是白雪皑皑的雪山,离江边三百米左右的一块高出的平台,就像莲花中心的宝座一样,集天地灵气于一处。

王海又在给大家普及知识,付刚也随口一听。

上世纪初,英国人沃德进入雅鲁藏布峡谷,并在白马狗熊附近现过两处大瀑布。

197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一行人在多雄县派区沿雅江向东而行,他们整整走了15日,才到达这个叫作白马狗熊的地方,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走进这个大峡谷。

可惜,两处大瀑布已经在195o年的8.5级大地震中被毁坏,已经不见影踪。

白马狗熊一带,江面2o米宽,但峡谷最深处达到5ooo米,江流湍急,江岸两侧万仞绝壁,最终5o年的科考止步于此。

98年国家科考队再次考察大峡谷,随行的一位人员曾写到:

随着我们逐渐接近白马狗熊,峡谷变得愈愈狭窄。两侧多是基岩裸露的悬崖峭壁,大部分地方长着郁郁葱葱的森林。

在峡谷底部抬头看天,天竟是狭长的一条缝隙,一下觉得世界竟是这样的狭小。在我们到达白马狗熊的前一天,经过了一个叫错卡勒边坝的地方。

这里是峡谷谷坡上一块高高的平台,平台上堆积着厚厚的一层黄土,走在上面黏滑黏滑的。平台上面长满针叶树,而在杉树林间竟有一块碧绿水草占满的沼泽地,我们涉水通过沼泽地时,泥水几乎没膝。

这样的森林泽景观在大峡谷中是绝无仅有的,加上黄土物质的沉积,启了我们对峡谷成因的看法,这反映了雅鲁藏布江由高处向低处切割的育过程中,不同阶段形成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离开错卡勒边坝,越过一条沟谷,就到达白马狗熊这个地方了。

王海有解释道:白马狗熊是大峡弯深处的一处地名,以前很有名气,是藏族人专门深入到大峡弯中拜神祭祀的地方。

白马狗熊的背后


状态提示:第一七九章 白马狗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