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四年正月的这一场儒生动乱闹得沸沸扬扬,不过却在闹到最顶点的时候被刘贤调动兵马,一举扫灭。擒获颇有声望的大儒二十余人,其余聚集在洛阳和散落在各州郡的闹事儒生三千二百余人,再加上被儒生们鼓动起来跟风的百姓,总计过万人。
在经过清点之后,跟风的百姓被教育一顿,各被打了十板子之后便都放了出去。至于儒生,则勒令写悔过书,写下悔过书的,既往不咎,当即释放。不愿意写的各打十板子,流放辽东、夷洲、朱崖、南中等边地,为大汉的蛮汉融合事业做贡献。
朝中十数名在背后推动此事的官吏被罢官问罪,董昭本人也被免职还乡,在回家途中忧愤交加,染病死去。
随后,钟繇也向刘贤请辞,刘贤对钟繇的辞职却有些不舍,几番挽留无果之后,只得加封其正二品教育部尚书衔,准其辞官返乡。
钟繇此后专心整理典籍,钻研书法,培养子侄,此是后话。
当日清理了闹事的儒生,刘贤随后在上元节之后的大朝会上干脆利落地宣布了管制改革之时,任命庞统为政务院首辅,升交州刺史廖立为次辅,扬州刺史向朗为三辅,司隶校尉黄权为四辅,幽州刺史田豫为五辅,仍掌管幽州。
升薛综为交州刺史,习竺为扬州刺史,傅彤为司隶校尉。
任命费诗为监察院总长,王累、荀顗为副。
任命黄忠为枢密院太尉,陆逊为副。
三院下属各部尚书、侍郎,各司郎中、主事,也从原有朝官之中择选人手充任。
司马懿成为枢密院下属的参谋部尚书,刘晔成为了枢密院下属的军情处处长。
随后刘贤宣布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及大汉十三州故地以内的爵位施行食邑制,十三州故地之外的爵位实行封国制的两套封爵标准。并开始趁着冬季并不向外动兵的时机,与庞统、陆逊、黄权等人商量起有功之臣的爵位来。
当然,目前仅只是内部商讨,并未真正颁发出去。刘贤与庞统等人商议之后,初步确定了黄忠、庞统、陆逊三位公爵,魏延、马超、史阿、郝昭、赵累、黄权、李恢、田豫、霍峻、傅彤、张任、刑道荣十二位侯爵,吕介、胡济、张南、冯习、陈应、鲍隆、李严、庞德、刘敏等三十六人伯爵,其余子爵、男爵加起来一共二百三十一人。
倘若这二百三十二名贵爵全都要封地而不要食邑的话,那么刘贤便要封建二百三十多个小国出来。
以公爵方圆五百里,侯爵方圆三百里,伯爵方圆二百里,子爵方圆一百里,男爵方圆五十里的标准,大致需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分封完毕。
这些土地说多不多,但说少却也不少。最关键的大汉十三州故地不能分封出去,那就只能向外分封了。
刘贤设想中的封地主要分布在三韩,辽东、长城以北,往雪域高原过度的陇南、青海湖地区,西域以及安南等地。
这些地方都是传统的农耕、游牧或是渔猎民族的分界线,既能农耕也能放牧渔猎,在如今这个气候转寒,极端天气频发的时代,以汉人被严重削弱后的人口实力,贸然前去占领,并以郡县制度去治理其实是不现实,也是得不偿失的。但若是封给有功之臣,以封邦建国的方式去治理,那成本就低的多了。
事实上,这些地方的异族若是心怀敌意的话,本来朝廷也是要予以讨伐打击的,而等其顺服之后,朝廷也只能予以册封,进行羁縻统治。既然如此,与其羁縻异族,眼看着他们降而复叛,然后屡次征讨,世代不休,还不如在一次大举征讨之后,尝试着封建汉人国度以维持统治。至于统治的基础,则是汉人君长带上少量精兵,就地收服招募蛮夷百姓,用汉君夷民的方式进行统治。
当然,这样的封建国度在前期肯定会遭遇到蛮夷各族的反扑和攻击,许多小国可能会保不住,进而被直接灭国。然而只要能保存下来,真正在域外站稳脚跟,那就实实在在地扩张汉人的实力,削弱异族的力量。
当然,刘贤也不能眼看着功臣们去送死,倘若封邦建国之后,各封国遭遇异族的大举反扑,朝廷肯定是要派兵相救的。此外,各封国主动征讨异族所得的人口土地归各封国自己所有,若功劳再大一些,则能升爵抑或是推恩分封诸子。各封国在建国之初的三十年内,倘若被异族攻破了国家,只要其君长抑或是直系继承人能安然返回中原,那么爵位仍能予以保留,只是转为食邑制的贵爵了。
三十年的保护期过后,倘若封国还是被攻破了,那么其君长或直系继承人逃回中原,便只能降爵了,但即便再降,至少也还能得到一个保底的士爵,不至于一撸到底。
当然,除了这些汉君夷民的封国之外,对于归附过来的蛮夷部落,刘贤也不是一棍子打死的,愿意归附的,也将纳入五等爵的范畴。对那些不愿意真正归附,只愿意名义上依附的,刘贤也会暂时虚与委蛇,封以单于、可汗、王、侯、君、长等爵,予以羁縻,以安其心。
而在贵爵之下,受封五等士爵的人更是多达二十八万三千余人,这其中有许多都是已经战死或是伤残了的,如今真正全须全尾地活着的,仅只十余万人而已。
对于这些人,刘贤的政策也极好。愿意留在大汉十三州故地的,每个人的田宅产业都足以建立一个庄园,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至少也能年入十五万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