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左王>55.上市

旭日东升,薄雾遮羞面,寒风吹朔,窃窃声语。今天不能算是个晴朗的好日子,但这严寒不仅没有冷却付明博的热情,反而使他的悸动更加热火朝天。林智宝撞见他时,还以为他生病发烧了。

公司终于上市了,这对林智宝,甚至秀立来说,顶多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对付明博的意义却分外不同。公司从初创开始,他就一直守护着它,为了今天,他不知熬过了多少夜晚,送走了多少星辰。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表达他此时的心情的话,那,一定是眼泪。

早上九点十五分,付明博手木槌敲响了上交所的钟。然后他抱着辛子君兴奋地欢呼着,笑容上还挂着两行热泪。这让辛子君很不适应,确切来说是有点厌恶,但那种场合又不得不装出高兴的样子,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她那抽象的表情是多么的可乐,反正秀立和林智宝站在台下已经乐地合不拢嘴。本来付明博要求秀立和林智宝一起陪他上台敲钟的,但秀立把这个机会让给了那些为了公司付出很多辛劳的员工,这样会让员工对公司留下更多感情或感谢,当然还有那个对公司一直持有怀疑态度的财务总监- -辛子君。秀立这种富有心机的笼络人心的作法当然也得到了林智宝的赞成。

话说公司上市为何要敲钟?那就要谈到纽交所,而对纽交所,我们熟悉的一幅画面就是敲钟——用来表示每个工作日上午00结束。敲钟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惯例,对市场有序运作、确保早间敲钟前和下午敲钟后都不会有交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纽交所的起源可追溯到年它改为现名。它第一次敲钟发生在1870年代,准确说,那时不叫敲钟,而是敲锣——对,你没看错,最开始用的是锣,而且是中国制造的锣。

1903年,纽交所从华尔街40号、月租200美元的一个房间搬到华尔街11号的大楼(也是现址),敲中国锣就被敲铜钟(,也译作铜铃)取代了,而且是电动打钟,可以让整幢证券交易大楼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今天,纽交所四个交易区都有自己的钟,由统一控制台同步控制敲响。

钟敲多了也会出故障。1980年代,也就是用了七八十年后,纽交所的钟终于“出事”。也就是这次出事,让纽交所管理者觉得每天的敲钟有多么重要,决定在修好旧钟的同时,买一个新钟应急备用。

在购买新钟时也有些周折,他们首先得找到这种钟的制造商,毕竟80年没打交道了。经过一番“人肉搜索”后,他们终于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诺瓦克找到当年制钟的g.s.爱德华兹公司。当他们提出要制作直径18英寸(约合46厘米)、跟旧钟几乎一模一样的新钟时,爱德华兹公司的人大吃一惊,因为这时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制钟公司,都已不再制作旧钟那种尺寸、能发出那么大声响的钟了。

尽管如此,爱德华兹公司还是同意按照纽交所要求制钟,为此,公司专门把已经退休的员工请了回来,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经过声波测距、音调调校等,制作出来的新钟终于跟纽交所正在使用的旧钟不相上下。

纽交所的钟这次出事后,还有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故事——发现了一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大钟。负责纽交所电力系统的一位承包商,听到纽交所要买新钟后,突然想起自己曾在纽交所主交易室顶棚的电线槽里看到过一个钟。这是一只直径68.5厘米、非常漂亮的钟,重新找到时它已经落满厚厚灰尘——它被遗忘至少半个多世纪了,当年没用它据称是声音实在太洪亮,受不了,以至于把它束之高阁。现在,它虽然有些变色,却依然挂在交易大厅上的平台上,随时等待并坚守它固有的使命。

纽交所的手工敲“钟”,起源大概是在1865年,纽交所当时在纽约宽街(et)10-12号办公,时任总裁用木槌在二楼地板上每天敲两次,表示开市、休市。这种木槌有点像拍卖师用的槌子,一般是橡树材料制成,可以通过它的横断面来判定树龄。这种尺寸和形状的锤子,在1ce)的画面中出现过。

第一个在纽交所为开市敲真正的钟的人,是10岁男孩伦纳德·罗斯,他获得敲钟机会是因为在电视问答节目“大惊喜”中,成功答对了有关证券市场的问题。除了敲钟,他还获得10万美元奖金。

今天,我们常常听到看到一大波企业高管和各界名流,在公司去纽交所上市时敲钟(或按电钮敲钟)或见证敲钟,又是神马意思呢?

一个普遍的解释是:很多人认为上市时刻的敲钟之举是一生取得巨大成就、非常荣耀的象征。据说,无论最强大还是最残忍的企业高管,在敲钟时都会激动不已、思绪万千,“敲钟太给力了,换句话说,它非常真实”。想想也对,如果没有敲钟这种形音色兼备的形式,只看到公司上市后股票价格的数字变动,让高管们何处宣泄激动的情感?

需要指出的是,敲钟并非从一开始就有如此高调宣扬的意味。1995年,纽交所才开始定期邀请特殊客人敲钟,此后才越来越有吸引力,此前,敲钟这类事情都属于交易所经理的职责。

纽交所官网是这么解释的:“开市和休市的敲钟仪式,提供了一个让你的公司、公司发展里程碑获得充分报道的独特平台。你的敲钟,不仅会出现在纽交所官网上,还会出现在cnbc电视台、布隆伯格电视台、福克斯电视台商业新闻频道等电视节目中,让全世界无数人


状态提示:55.上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