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恐怖悬疑>钢铁鲜血烈焰>第157章 江南烽火(一)

喜乐目不转睛地看着渐渐打开的常熟城门,虽然面色不变,但心提到了嗓子眼。

这肯定曾光头的保留曲目!这肯定是不到危急时刻不用出来的超级精锐……至少喜乐是这么想的,但等她看清楚出来的人影,一种懵逼感不禁扑面而来。

这……这是抢了敬老院么

朱元璋曾建立过一批官办的敬老院(一般称为“养济院”),但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变迁和腐朽,这一制度到明末早已名存实亡。喜乐听说“敬老院”这三个字还是从毛总兵“脚踢南山敬老院,拳打北海幼儿园”的笑话段子里,而幼儿园她确实在淄川军驻地见识过,不就是集中起来照看孩子么至于敬老院……至少从人员年龄构成方面,对面放出来的那些真心差不多了。

有道是“人到七十古来稀”,常熟县城的守将能把这么多七老八十的人聚集在一起,也算是有些本事。但他的意图却很让人迷惑——这么多行将入土的老人战斗力基本接近于零,放出城来有什么用啊

在乙邦才、喜乐及众多军官和士兵的注视下,那一堆老头老太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朝着琴川河道移动,而且似乎一边走一边哭诉,他们身后的城门及吊桥已经重新关闭,因此他们除了投靠淄川军外并没有别的出路,战船上的士兵们严阵以待,生怕清军搞什么鬼把戏,而当老头老太们终于移动到近前的时候,乙邦才和喜乐终于听清了他们哭诉的内容——

“将军救救我们家的孩儿吧……”

————分割线————

常熟县城内,清军驻地,那个人称“曾光头”的梅勒章京曾文光,正听着一个包衣奴才的禀报。

曾文光听罢咧嘴一笑:“哈!这么说姓乙的是接受了那群老不死的哭诉,想救助那些被我军扣押的家眷”

衣奴才摆出一副比满八旗中的真-包衣奴才更为专业的奴才相来,这让曾光头感到非常舒服——“那乙邦才到底是个嘴上没毛、心慈手软的后生,只要能拖住他哪怕两三天,大批援军就将抵达常熟,到时候……呵呵呵呵……”然而曾文光的得计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一个甲喇章京向他汇报了东门处赵应元的举动。

“什么赵应元这厮居然在城东修筑坚固的营寨?”曾光头当然知道赵应元在扬州之战中无脑猪突陷入重围,若不是毛雄辉、陈德救援及时,肯定直接交代掉了的事情,所以在他的预测里赵应元应该还是巴不得无脑猪突啊,可……可这叫怎么回事李逵式的人物被救了一次就变成智多星吴用了

不管曾光头的心情在刚才数分钟内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但最后结果其实毫无变化——常熟防御兵力非常不够,反击炮火严重不足,无法出城和敌军对战,在援军到来前只能缩起来、装孙子,而这种日子实在是难熬啊……

当曾光头觉得度日如年之时,东门外修筑营寨的赵应元正享受着“建设”的乐趣。话说赵应元当初跟着李自成造反的时候不是没修过山寨,但利用山峦险峻地形来防御的山寨,和在地势低平地区的营寨并不是一个概念。不过黑面武人到底是打过多年仗的,见得多了,照葫芦画瓢总会吧

赵应元部已经登陆多时,而且军队规模比刘三四大的多,依靠铁皮盾车构筑营寨是不可能的,而木制、竹制的栅栏还是稍显脆弱。于是乎黑面武人做出了修筑土墙的决定——土墙的建筑原料当然是就地取材,取材的过程中又可以挖一条防御性的壕沟,当然实际上土墙只有一重,壕沟却有三重,多出来的土方……自然是用来修筑炮台了。

这种临时性的简化型炮台,其实就是用土夯实垒成台状,把炮安置于其上。由于居高临下有了更好的视野和更远的射程,这炮火的威力比在船上时更大,而且由于土炮台可以承载十斤炮,从修筑完毕的那一刻起,常熟县城的东门就面临着比北门更严重的危机。

“欺人太甚!这群狗贼是把我大清的常熟县城当成练习打炮的靶子了么”曾文光非常郁闷地说出了真相,然后一个更加郁闷的猜测浮现在他脑海里——围点打援敌军的行为是标准的围点打援!这种猜测好像一盆冷水一般泼在他锃亮的脑壳上,不!如果敌军一开始就打定了围点打援的心思,那么接收送到城外去拖延时间的老不死莫非也在敌军的计划之内?

又一发炽热球形弹的来袭打断了曾文光的思考。

————分割线————

当常熟县城的清军守将正为究竟的得计还是中计了纠结不休的时候,那一批被他送出去拖延时间的“老不死”已经随船顺着琴川北上,向着崇明堡方向出发了。

曾光头打的是如意的算盘——如果对面因为这一群“老不死”的请求而有所忌惮,拖延了攻势,那么确实对曾光头有利,就算对面根本不听“老不死”的哭诉,甚至以浪费粮食为由把他们杀了,对曾光头也毫无损失。正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由于思维的局限,曾光头唯独忽略了这么一种可能——那就是这群“老不死”对敌军来说其实有用。

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在七十一岁左右,以十七世纪的平均寿命来说都是活够了本儿还赚了几十年的,这些人当然不会有上战场的体力,就算是干活也只能算小半个劳力,但是他们其实有这样一种作用——作为见证人讲述清兵的在剃发令中的残暴不仁,宣传攻势!

这个道理是喜乐先想通的,毕竟是郡


状态提示:第157章 江南烽火(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