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元阵创世>第七十七章 赵祯的失态

赵缺日按大宋王朝礼部的行程安排过了四日,分别都获得了比较圆满的结果。最后这一天上午赵缺日打算面见宰相范仲淹和内阁诸位大人,之后就要向赵祯告辞转道江宁,归家寻根,离家接近三十年,赵缺日归心似箭。

见到了早已恭候赵缺日多时的内阁诸位大人,大家相互寒暄完毕就进入正题,范大人直言道:“宋汉之间,发展的关系很好,但是由于两国的国力悬殊太大,导致大宋王朝的金融资本和人才都向汉武王朝流去,关于这一现象,请问赵校长,我国如何调整政策比较适合目前大宋王朝的国情。”

对于宰相范大人上来就抛出一个难度系数极高的问题,赵缺日对这个老头有些钦佩的同时有些不爽,也直言相告道:“范大人!诸位大人!形成今天宋汉之间的贸易逆差以及大宋王朝的人才外流现象,其实根源不过是汉武王朝经济改革成功带来的虹吸效应,因为汉武王朝的国家政策得当,产业发展方向正确,资本自然就活跃了起来,资本活跃以及资本集中化,又使得汉武王朝对周边国家的虹吸效应增强,从资本、产业、人才多个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恰好是最难正面进行干预的情形之一。”

赵缺日先把形成目前现状的缘由说开,然后再谈解决之道,接着又说:“范大人以及诸位大人!对于看到了现象,我又给了一个虽然不算细致的答案,不知道诸位大人们有没有想过对策?诸位大人大约想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调整?”对于范老头上来就将军,赵缺日现在也还以颜色把问题依然丢了回去,看看大宋王朝的内阁智慧到底如何。

听到了赵缺日的话,以范仲淹为首的内阁大臣们均有不同的神情,但大都面露苦色,范仲淹也只能回答道:“赵校长!我国现在的情况虽然比历史以来都好,但面临的问题也比历史以来的情况都要严峻,大宋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迫的学习汉武王朝进行的。不如此,不足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新式人才的需求。人才一但出现断档,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一团糟,这个缘由赵校长应该是能理解的。除此之外,国家对于从国策乃至地方的治理,都做出了很多调整,例如官员职能的细分化、国家法律层面的改进和完善、民生方面的经营全面开放、尽量的降低民众负担、学习汉武王朝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来说是从上述五个方面来进行调整的。然收效甚微,大宋王朝负担极大,很难持续。”

赵缺日点了点头,说道:“诸位大人!我刚才听到了范大人关于大宋就目前的国家面临的各项问题作出的积极应对政策,说实话,诸位依然需要从大宋王朝具备的优势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具备的最最根本的优势是什么?”赵缺日环目四顾,见到内阁中的沈括和张方平都神思一动,似有所得,于是赵缺日很期待两人会有深刻的见解。

沈括对于农业和水利方面的见识是很独到很精深的,对赵缺日的问题,沈括答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最根本的优势在于人口!”张方平在大宋王朝本就是主管财政金融,官拜三司使。这时候也接着沈括的话头说道:“国无民则弱,民地寡则穷!国家最根本的在于土地资源的多寡!”对于两人能有这样的见识,如若赵缺日不是具备了两个世界的经历,不是具备了超越了历史的思想,恐怕还回答不到这个水平。

赵缺日点了点头,接口说道:“二位大人说的不错!正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最最根本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二是人口。那么问题来了,土地和人口你有我也有,为什么目前汉武王朝单方面的对大宋的现状产生了影响,而这个影响却又对大宋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干预呢?”

未等众位大人思考和回答,赵缺日接着又说:“这是因为汉武王朝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政策调整后发挥的很出色,汉武王朝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先不去穷究,我们就说大宋王朝如何把自己的土地和人口资源利用起来,利用好呢?”对赵缺日引导式的话语,在座的没一个智商有问题,相反都是人精,这时候也隐隐找到了方向,只是受限于见识,拿不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罢了。

赵缺日又说道:“在我看来,大约从土地改革、社会分工、对外开放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最为妥当,土地改革是要把历年来大宋王朝积累的问题逐渐的消化,并且把土地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具体怎么做,诸位大人可以做一个土地普查之后再仔细掂量。人口的社会分工说起来简单,但是包罗万象,很是繁杂。但总体来说,就是解放人口劳动力,并且把劳动带来的成果二次分配更合理一些,这样就能让更多底层的人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进而积累财富带动大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至于对外开放,那就针对不同的国家国情需要,进行招商引资,把对方的资本和产业引入到大宋,这些资本和产业又将会对大宋的产业和资本形成催化发展效果,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大宋王朝就会形成对周围国度起到不可缺少的弥补性角色和产业链,反之又会促进国内的生产提高和社会发展,生产提高和社会发展的最好效果就是资本重新聚集,人才再次回归,这不就正好解决了目前大宋王朝的问题了吗?”

在座众人恍然,只不过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


状态提示:第七十七章 赵祯的失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