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下并未太平过久。
太徵三年夏,平原王窃先帝虎符出逃,夺道州四万大军,自居为正统直斥先帝屠戮兄弟夺位,挥师东进。
皇室操戈,江山崩裂。
当年高皇帝于前朝末年平变乱,复成州,收江东,定得万里江山。后世虽有庸主,却从未出过皇室裂土的大祸。
父亲临危受命,以镇西将军位受黄钺,率三万上骁军精锐西迎平叛,叛军不敌,且战且退。父亲令征西将军庄尚分兵于宜左力战北路叛军,上骁军主军直面迎击平原王。两路夹击之下平原王不肯后撤也无路后撤,遂被困于临昌。
道州亦是北向防御和赫的一线要地,道州初乱,和赫即起异动,未久,阙墉关告急。急报直送入父亲军中,庄尚受令率兵急援。此间临昌城数度近破,亚岁那日,平原王仓卒称帝。亦是那日,先帝圣旨入军,令父亲于新岁前平乱。转日,父亲三次劝降不成断然强攻。城内成年男子皆被迫守城战死无数,城破之时,平原王自缢而亡。
两日后,阙墉关捷报入京。
道州乱平,和赫兵退,乾坤复定。
太徵四年六月,父亲进封镇国大将军。同日,诏命封庄尚为定方大将军,留驻阙墉关掌控北境防御。平原王与北境乱起时南境诸邦亦有异动,于是国中大定后先帝擢升了卫皇后胞兄卫原为上军大将军赴南境镇守边陲。
当年父亲亲掌上骁军拱卫京师又辖控各州军,权势威望远在庄尚与卫原之上。只是母亲故去后父亲数次重病,时常不能入朝会,嘉正四年中父亲三次进表自请离朝,皇帝三次皆不准。
嘉正六年七月,父亲再请,皇帝允。同月,皇帝收虎符,去镇国大将军号,加封武城公。立国至今封公者寥寥,父亲更是皇帝即位后首位封公的武将。
而那军中至高的大将军位,始平王之后再无人得享。
南境的卫原,北境的庄尚,还有仅有武城公尊号的父亲,三人都是外戚。卫原是皇帝的舅父,皇帝一时不会更换南境主将。父亲归权于皇帝近乎于退隐,庄尚亦已年老,寻另一大将取代庄尚原是应当。可那时姐姐已有孕,梁王亦已入长信殿,父亲又再度掌军平定叛逆,庄氏与齐氏更有两代深交,或许在皇帝心中,这两家手握重兵与军威仍在的外戚不可不防。至姐姐诞下皇子,皇帝更不会允许他与他的后世之君身边有这等隐患。
再度回想,皇帝这一年来待齐氏何尝不是如当初待楚王。若皇帝有心防范齐氏这一门外戚,便不会不防着哥哥。而哥哥那夜入长辰宫,他与伍敬信的身后可还有我尚不知晓的隐情?
沈攸祯入夜留于宫中本是违律,可他却没有因此受责,更拜为太子少傅。他到上清池边时身边的又是长辰卫……将世代忠良的沈氏后人召入宫,一旦有变,沈攸祯必会匡扶皇室。
他的身边有长辰卫,他不会不匡扶皇室。
皇帝的诏旨敕制应是出于尚书……沈攸祯垂眸良久不发一言,我一时不敢确信他的手中当真有皇帝避开尚书台早已拟好的诏书。若有,那诏书中又是否有诛除齐氏的诏令。而我,是否还能出得这长辰宫?
我此时想到的未必不是哥哥所惧之事,他若亦以为皇帝以沈氏相制齐氏,那么他们多年的挚交情义便不止是疏离而已了。
今日哥哥能请到沈攸祯到此,会是因为皇帝尽信沈攸祯么?
可是……他当真尽信沈攸祯?他是否如防范哥哥一般防范着沈攸祯?江亶逼宫之后,长辰卫并未因梁王离逸方山而受严惩,他至信的,或许只有长辰卫吧。
原本欲问之事也不必问了,无论有无,齐氏的来日早已非齐氏所能掌控。
我忽然明了当日哥哥那句话的深意,帝王心术,这一世都看不透方为福气。
“齐琡不知自己前路如何,亦不知还能如何相谢沈子。”我起身,向他行大礼,“今后齐氏之荣辱全在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