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言情总裁>七海扬明>章六一 海军造舰章程

长久以来,人们对殖民地与本土之间的认知是,本土实力强,殖民地实力弱,特别是海军对比,事实上,这个认知并没有错,但在某些方面,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一个特例。

就拿海军来说,荷兰本土的主力舰,拥有五十门火炮,排水量超过千吨的就算是大家伙了,一直到1652年的英荷战争,荷兰舰队中还是以三十多门火炮的战舰为主,但是在东印度公司,动辄就有七十门火炮的船出现,在历次荷兰人参加的海战中,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都是其中的武力担当,甚至有时候作为旗舰存在。

(在七省级80炮战列舰服役前,荷兰海军最大的船就是东印度武装商船,比如1665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中的罗斯托夫特海战,荷兰舰队一百多艘船中大部分都是雇佣东印度公司的武装船,其中最大的三艘船就是拥有七十门火炮的东印度大帆船,其中一艘仅仅比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建造的最大战舰小了一丁点。)

原因其实很简单,荷兰作为一个低地国家,是许多大河的入海口,没有什么天然的优良海港,其海岸线滩多水浅,限制了荷兰舰船的吃水深度,这也是荷兰人船只都是平底船的原因,荷兰海军一直有一个五米吃水限定,即舰船吃水不能超过五米,这就导致了荷兰舰船普遍比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要小。

在十七世纪七省级战舰造出来之前,荷兰海军最强的就是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而在整个十七世纪,荷兰人也只造过两艘吃水超过五米的船只。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完全没有这个限定,其归国大帆船排水量都超过了一千五百吨,两千吨的也不在少数,这类归国大帆船又叫做东印度帆船,是为两年一次的返航欧洲建造的,上面装载的是东方的货物,香料、生丝、瓷器和糖居多,有些类似于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都是跑洲际贸易的。

但是区别却是很大,纵观马尼拉大帆船的航线,从菲律宾到美洲,顶多会受到海盗的威胁,所以大帆船只有四十门炮的武装,都是小炮,而东印度大帆船就不同了,其归国之路海盗只是小事,来自欧洲本土的强国海军才是其最大敌人,事实正是如此,每次荷兰人进入战争状态,东印度公司船队都是首要抢劫目标。

正因威胁大,所以东印度大帆船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拥有一层火炮甲板的武装商船,其载炮数量在七十门左右,即便是在欧洲本土也是顶尖战舰,当然,这类大帆船并非真正的战舰,很多是一次性产物,但是当它们出现在战列线上,就是可怕的对手。

而海军部提交的计划书中,要求社团建造的主力舰,必须对东印度大帆船拥有优势,这个优势不仅体现在火炮数量,还有航行性能、防御性能等多方面,但又不能使青龙号那类超级战列舰。

之所以要重新设计这样一种战列舰,就是因为瑞兽级的七十四炮战列舰把海军给害苦了,毫无疑问,青龙号的强大武力和技术都具有革命性的,但是其造价也是海军接受不了的,别说现在的海军,就算是以前被全力支持的海军也无法接受。

在去年青龙号下水之后,海军试航非常满意,提出下一批次建造两艘瑞兽级战列舰,却被钱锦无情拒绝了,钱锦的态度很明确,就算资金充足,造船厂也不能保证能同时顺利建造完两艘瑞兽级,最终妥协之后,只建造一艘。

原因很简单,海军造船厂根本采购不到同时建造两艘瑞兽级的船材!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瑞兽级并非什么超级战舰,这类战舰在十八世纪中期之后就大规模出现,在十八世纪后期更是成为最基础的战列舰了,李明勋也是如此想,既然能造出青龙号,那意味着技术没问题了,为什么不能继续建造呢。看了计划书李明勋才知道限制sān_jí战列舰建造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木材。

风帆战舰对木材要求之苛刻,绝对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特别是sān_jí战列舰这类级别的战舰!

青龙号一共砍伐了两千多根柚木才建造成功,这两千多根都是拥有七十年以上的树龄,不能有疤结、腐烂,而且二十多米高的树干只有中间的十米左右可以使用,这还不算,支撑甲板与舷墙的支撑肘,必须使用天然的曲木,而且青龙号的最终配备是32+24+12,对支撑肘的要求更高了,而青龙号的桅杆更是让社团煞费苦心,直接影响了青龙号的建造速度。

桅材是建造船只最重要的木材之一,战舰的桅杆高度大约是最大宽度的四倍,三层甲板战舰小于四,巡航舰大于四,这意味着,战舰的桅杆动辄超过五十米,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整根的桅材,所以,桅杆只能是多节拼接,一般有三节,而底桅的直径接近一米,如此直径的桅材肯定是百年树龄的树了,要知道,最适合做桅杆的冷杉木,要去除树皮,还要去掉边材,才能使用,直径很少有超过一米的。

实际上,战舰桅杆的选用标准远远超过了肋材,比如欧洲海军强国战舰桅材都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北欧国家,其中大型战舰的桅材只有里加湾里的杉木才符合标准,社团战舰用的桅材来源于永宁行政长官区,但仍然无法满足要求,为了获得合格的桅材,永宁行政区甚至有一支专门的采伐队。

类似于杉木这样的木头,采伐的技术含量超高,夏季不能采伐,因为树油分泌旺盛,适合采伐的季节是秋冬,树脂分泌少,大量树脂保存在


状态提示:章六一 海军造舰章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