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笀庚同样是过不了这关的,这个劫,是六年前他亲手种下的,它终于在今天发了芽。
东到了泉州,但非常遗憾,他还进不了这个在后世极其有名的“光明之城”,只能待在港口的帝国炮舰上,因为伴随他前来的苏黑手坚决不同意他上岸,而且这得到了随后赶来的张老大的支持。
没办法,蒲笀庚这个鸟人当年在城里大肆捕杀帝国的宗室和江淮军将士,这给所有人都留了点后遗症。帝国陛下的安全,那是首要滴。
东再度大会了帝国前线的将领,他们不仅有禁军的将领、许夫人、陈吊眼、卯大老等人,还包括了义军中的很多人。只不过面对那么多的“新面孔”,他显然正经了不少。
帝国陛下将所有人先一顿猛夸,然后首先和卯大老说道:“卯将军,畲民自古以来,即为朝廷子民,朕和朝廷,绝对会一视同仁。”
东之所以亲自赶到泉州,其中就有他想从现在开始,逐步摆平畲汉之间的矛盾,因为这实际上牵扯到的,是帝国一直存在的族群之间的问题。
在东亚的这块土地上,自古以来,它所居住的族群之多,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所罕见的。即便是在历几千年之后,它依然存在几十个民族。而历史上的中原,无论从经济、文化,还是从人口上讲,都占有极大的优势。因此,在许多人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夷”、“夏”之分。这也是这块大陆上,族群矛盾始终存在的原因之一。
东并不排斥少数民族。人家张老大还知道,跟着帝国干的,欢迎,难道咱的见识还不如一个古人?如果一个来自于后世的废才眼界如此,那他的心胸也太狭隘了。
他已经树起了“内外有别”的大旗,而这个“内”与“外”,并不难搞清楚。可实际上在许多人心里,“内”中还有“内”,这就必须下手解决。
东在这个问题上绞尽了脑汁,他的纠结在于,按后世的话来说,他究竟是要保持不同族群的特性,还是要加快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他原先的打算,是采用后世共和国民族自治的做法。但在反复考虑后他又认为,从历史的过程来看,这种出于良好愿望、刻意保持族群特性的做法,似乎也存在缺陷,因为它实际上还是保留了整个帝国疆域内族群之间的差异。而这,从另一方面讲,似乎并不能真正解决原先的矛盾。
东其实很幸运,因为在这个中古时代,他所处的地位,和各方面具备的条件,使他的选择余地要比后世大多了。
他在心底里冲突了很长时间后决定,帝国既不应该刻意地保持族群的特性,也不应该硬性地抹掉族群之间现有的区别,但为未来考虑,还是要促进融合。
为此,他首先再度树起了第二个大旗,这个大旗又是剽窃明初宋濂在《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中所言。
他看了看舱内所有的人,肃然言道:“朕以为,凡归我华夏者,永为我华夏之民,弃我中华者,则自绝于域外。盖我中国之事,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域外之人焉得而治哉!”
宋濂的话,在这个时代是很有针对性滴,稍加改动,把它作为国策绝对合适。
“既然是我华夏之民,帝国在所有事情上,就应该等同对待。”
听了陛下之言,张世杰是心领神会,苏刘义和跟随陛下前来的苏景瞻,眼中异闪涟涟。许夫人、陈吊眼更是立马对陛下刮目相看。
卯大老立刻抢出行跪拜大礼:“臣和畲民在此立誓,世代永为朝廷之民。”
东亲自搀起了这位畲民首领,“卯将军,既为帝国之臣民,你就要记住,朕不喜欢帝国的臣民对朕跪拜。跪在朕和帝国臣民面前的,应当是我等之敌人。”
-------------
族群之间是一个到现在很多国家都没解决好的事,在下琢磨了半天,改了又改,并不是十分满意。耽误了不少时间,如有好的建议,务请不吝赐教。
可能在下一不小心搞太复杂了,难度有点大,所以写不快了。
战争场合,以后会越来越少,这一是在下觉得没必要,另一个也是节约篇幅,加快进度。
/book_1156/106278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