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剑焚九天>第一百六十三章 两寺渡(上)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代卢纶这首《塞下曲》短短二十个字,写尽了雪夜塞上,冰雪封天的苦寒情景,也写尽了两军征战,月黑风高的豪迈之情。我辈男儿,哪个不想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那天朱重八做了那个奇怪的梦以后,带着满腹的疑惑,离开法门寺,在长安城里转悠了两天,实在没有事干,觉得天气入秋,长安渐渐转凉,左思右想,还是江南天气温热,冻饿不着自己,当下就打定主意,出朱雀门,离开了长安城,直奔濠州而去。

濠州古称钟离国,因濠水穿城而得名,南近庐州,北依宿州,乃是历朝历代的兵家要地,是朱重八的老家。朱重八走投无路,决定还是先回老家过了年,等来年春暖花开再出来游历四方,看看有没有什么力气活可干再说。

离开长安,朱重八快步走出城郊,快到黄昏之时赶到了渭水之滨,眼看着四下没有人家,今晚看来又要露宿在荒郊野外了。

不过,他从小穷苦出生,游戏人间,根本不考虑什么打尖住宿的琐事,随意而安,往往是饥一顿饱一顿,累极了,草丛里一躺,树底下一窝就是一晚,

朱重八毫不在意,踏着身后的残阳一直来到渭水边上。有道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深秋季节,满目凋零,脚下的青石砖路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对岸的远山中,一处处烟岚正在升起,慢慢的笼罩了整个山峦。又是一阵秋风吹来,落叶打着旋儿的落在脚下湍急的河水中,激起一点点的涟漪,就马上被冲到了远方。

可惜,这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朱重八眼里却是没有丝毫的价值,他伸长了脖子,来回张望,看能不能碰运气找到一处人家,起码先填饱自己的肚子。

张望了半天,也没看到一处人家,无奈,才道黄昏,也不是睡觉的时候,朱重八沉吟了一下,觉得还是先顺着河流往南走一段再说,看能不能找一个较窄的地方,先过了河再说。

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时辰,天渐渐的黑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完全暗了下来,清冷的月光照在身边的河水中,翻出了星星点点的银光,加上耳边潺潺的流水声,真是说不出的清静。

朱重八却是又饿又累,就想在河边一躺就算了。谁知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此时,远远的看见前边几棵大树下,挑出一个昏暗的灯笼,好像是有一处人家。

朱重八大喜,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顿时又加快了脚步,朝着灯光处就直奔过去。

走到跟前,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渡口,十几步大小的木平台上,上边立着一块木牌,上边写着三个字,朱重八没上过一天学,自然是不认识,平台边上只有一只破旧的渔船就算是渡船了,渡口旁边是一个简陋的茅草屋子,柴扉前边挂着一个气死风的灯笼,刚才自己看到的昏暗灯光,就是这个灯笼的一线亮光。

朱重八大踏步走到房前,伸手敲了敲柴扉,良久无人应声,就忍不住高声喊了几声,“有人吗?”

茅草屋里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一个苍老低沉的声音问道:“外边是谁?”

朱重八听有人答应,不禁心中大喜,忙大声喊道:“深夜一个过路之人,还请老丈收留则个,明日清晨即离开。”

里边又是窸窸窣窣一阵响,过不多时,柴扉吱呀一声打开了,出来一个身形瘦弱的老人,老人弯着背,披着个破旧不堪的棉衣,一开门,看到朱重八,咳嗽了几声,才残弱的声音问道:“原来是位和尚大师,外边风大,这就请进吧。”

说着,老人提着灯笼走在前边,让朱重八进来。朱重八也不客气,谢了一句,就迈进了屋中,老人随后关上了柴扉。

草屋中简陋不堪,来回也就几步大,屋里还有一个小孩子,梳着一根儿冲天辫子,穿着一席满身是洞的棉衣,冻得浑身发抖,小孩子前边是一张小小的木桌子,桌子只有三条腿,另外一条腿是用石块堆起来的。桌子上一灯如豆,摊开一本发黄的书本,看样子小孩子正在读书。

昏暗的油灯下,屋中门口处是一个用土坯打成的简单的炉灶,后边靠墙摆了一张同样残破的草席,看来一老一少就睡在这张草席上,草席旁边放着半截子麻绳,看样子,老头正在地上搓麻绳。

“和尚大师,请随便坐吧。”老人把灯笼放在地上,一口吹熄了里边的烛火。又愧疚的说道:“大师不要嫌弃,我这里实在是太穷,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朱重八忙说道:“老丈太客气了,赶路之人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行了,我在地上躺一宿就非常高兴了。”

那个小孩子抬头看了看朱重八,没有言语,又自己摇头晃脑,大声的读起书来。

老人欣慰的看看小孩子,摇摇头,长叹一声,又说道:“和尚大师,你现在还没有吃饭吧?我这里还有一点儿黍米,我给你熬点儿粥吧。”

朱重八看家里家徒四壁,一老一少,都脸有菜色,看样子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吃过饱饭了,哪里还有心思吃什么饭,忙连连摆手说道:“老丈不必客气,我已经吃过了,躺一宿就行了。”朱重八走了一天,也真是累了,说着,自己躺在门口的地上,问道:“在下俗家姓名朱重八,敢问老丈尊姓大名,这里是哪里啊?你怎么住在这里?”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三章 两寺渡(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