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铁血魏晋南北朝>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叔的悲剧 1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任我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北魏帝国孝武帝元恪永平元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年冷的早,刚到季秋9月,首都洛阳的气温已近冰点。一天傍晚,天色刚擦黑,就有一阵寒冷的东北风毫无征兆地刮了起来,不一会儿,肆虐的寒风就把热闹的洛阳街巷吹了个冷冷清清,人们早早就关门闭窗,躲在自家的炕头上烤火取暖了。

而此时户外的风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狂风卷起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在空中飞舞,就在冷清的街道上毫无目的的乱舞乱撞。

我们的目光跟随几片被风裹挟的枯叶在洛阳里巷中左冲右突,一直转到一处僻静的小巷才停歇下来,此时,一座巨大的宅院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这间宅院巍峨的大门的正上方竖着一块小叶王府。这里正是北魏帝国当今皇帝的六叔,大名鼎鼎的彭城王元勰的府邸。

不同于外面寒冷萧瑟的景象,此时的彭城王府内人声吵杂,侍女医生进进出出,原来彭城王妃李氏正在生产。而在王妃产房外面,有一个中年男子,只见他方脸高鼻,中等身材,神情焦急的在外面踱着步,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彭城王元勰。

正当元勰等待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时,一个宫中的太监跟随王府家丁走了过来,那个太监看见元勰,赶紧上趋几步,说到:“彭城王,我奉皇帝口谕,请彭城王入宫饮宴。”元勰回过身来,对太监说道:“王妃正在生产,请您回去跟皇帝说我实在是脱不了身,明天一定入宫亲自面圣请罪。”

那个太监撇撇嘴,正要说些什么,门外又有一个太监走了进来,看见元勰,躬身一礼,一样的说辞:“彭城王,我奉皇帝口谕,请彭城王入宫饮宴。”……如此这般,一会功夫,皇宫中竟派出数个使者,接连不断催促元勰进宫。

见此情景,元勰无法再推脱,只好跟一个家臣吩咐了几句,深情的看着产房摇曳的烛光,轻叹一声,转身跟太监们入宫去了……

第二日清晨,彭城王府中传来一阵婴儿响亮的啼哭声,王妃(王妃李氏是原大司空李冲的女儿)安全诞下一个男孩,正当大家弹冠相庆之时,几个皇宫的侍卫赶着一辆牛车来到彭城王府,指着车上一具被棉被包裹的尸体对身体还极度虚弱的王妃说:“彭城王昨夜饮酒过度,已经薨了。”

正当大家如同听到了晴天霹雳,不知所措之时,一个宫中侍卫悄悄塞给王妃一个纸条。王妃打开一看,不由得泪如雨下,嚎啕大哭到:“高肇你冤枉杀人,害死彭城王,天理难容,上苍有灵,让你最终不得好死!”话音未落,大喜大悲之后,王妃竟然昏死过去,王府又是一阵大乱……

彭城王元勰温良恭俭让,不贪图权势,为何最终还是身死皇宫?他的死亡和皇帝的舅舅,高丽人高肇又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北魏帝国其他摄政王爷的结局又是如何呢?这一切还要抽丝剥茧,从头说起。

我们在“托孤的博弈”那一章已经跟大家交代过,大行皇帝孝文帝元宏临终之时,首先拿出“希望六弟彭城王元勰做摄政王辅政”的议案,并征求元勰的意见,但元勰情趣高洁,不愿意身陷政治囹圄,坚决不愿意接受,于是元宏最终搞了个“六大臣辅政”的后元宏时代政治格局。后来,当元勰护送元宏灵柩返回首都途中,和当时的太子元恪相见,坚决拥护元恪登基,成就了一段叔侄推心置腹的佳话。之后元恪顺利称帝,念念不忘元勰的忠贞,数次想请六叔元勰出山,担任宰相一职,为自己效力,但元勰始终用元宏临终遗照说事儿,请求皇帝能顺遂自己的志向。

史载宣武帝元恪对着元勰悲伤哭泣,但是完全打动不了元勰的意志,于是只好任命元勰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等七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元勰还想推辞,但这次元恪执意不许,于是元勰只好接受。

从这个任命看,皇帝给元勰实际的工作职位就是“定州刺史”,也就是一个省长的工作范畴,这个工作对于长期执掌政府中枢工作的元勰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但是元恪加在元勰头上的其他头衔可大大超过了一个“省长”标配,不难看出在这个时期,皇帝元恪对于六叔元勰还是十分信任,尽管元勰不愿意为官,但还是给予元勰相当的地位,以及“少量”的类似省长的工作,希望六叔还可以继续为国效力。

不过还没等元勰去定州(治所在中山,现为河北定州市)上任,南齐的豫州刺史裴叔业请求投降(参见“寿阳的沦陷”),国家用人之际,元勰这次没有犹豫,被皇帝元恪授予重任,领兵十万接收寿阳地区。不仅如此,北魏南下的十万铁骑还在元勰统一调度下,接连攻克合肥、建安等军事要地,扩大了以寿阳为中心的淮河南岸“突出部”,并在这块新并入帝国的地盘上设置了扬州,开始行政管理。由于出色的战绩,元勰再一次被皇帝授予大司马兼司徒的职位。

但我们的六贤王元勰在理顺寿阳地区的军政要务之后,再一次放弃兵权,返回首都,乞求放弃大司马兼司徒的职位,回到中山做他的定州刺史。不过这回元恪说啥也不同意元勰离开首都,你不是不愿意做官吗,那好,我就在首都养着你,有啥要紧事情我直接找你咨询不就完了,日常工作交给其他人干好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叔的悲剧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