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络游戏>时空走私1859>第四三四章 做双面间谍
足。或者说常败之军,尤其是当了俘虏之后,还对官兵进行区别对待。那就会造成相当大的隔阂。

这种心理因素说白了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个共富贵与共患难的关系。

常胜之军,其实是一种共富贵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能捞到好处,包括荣誉,财富。地位等等,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就算官兵待遇有所不同。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毕竟下层士兵会想,早晚有一天,他也会成为军官。享受那种好的待遇。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说的就是在这种模式下的阶层关系,而这样的军队,无一例外都是后勤充足,组织结构严密,上升渠道畅通的军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会在官兵待遇差距明显的情况下,还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这是属于共享富贵与胜利的模式。

常败之军,甚至被人俘虏的俘虏军。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内心比较沮丧,属于同时落难的模式。在大家都落难的模式,需要的是官兵一致,表现出一种共患难的精神,这样才能凝聚人心。

相反,如果在大家都落难,但你却享受到普通人享受不了的待遇,尤其是被俘虏之后,那大家对你的认可度就会大大降低。

因为大家会想,大家都是俘虏,凭什么你当官的就吃好喝好住好的,我们就要倒霉的吃差的喝差的住差的,干的活还比你多?

当怨愤一起,官兵再想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那就成了不可能,因为这种待遇的差别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隔阂,让大家彼此不信任,从而无法凝聚成一个拳头。

当然了,这种心理上的小把戏,只能对付那些民族心跟国家观念不强的军队,如果是对付一支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或者说上下一心的军队,那说不定会得不偿失。

但很显然,此时的美军还不是那种被爱国心与民族自豪感灌输彻底的民族军队,他们充其量只是一群雇佣兵而已,无非雇主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罢了。

归根到底,还是此时美国的力量还不强,教育方面还不完善,无法把他们那套爱国主义的东西用教育的模式,从小潜移默化的灌输给民众,让这些民众对美国充满了归属感与自豪感,进而爆发出完全不同的忠诚心。

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美国人,对美国的归属感很低,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欧洲移民过去的,他们很多人,尤其是上层人士,还是以原来的欧洲老家为自豪,对于美国,只是当一个暂住地而已,并不把她们看作是家乡。

虽然经过这么长时间,美国也有自己的所谓扬基人,但这些纯粹的扬基人数量不多,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话,一般说扬基人,就是特指北方人,再具体点,主要是北方人的东部人,比如新英格兰地区的美国人。

总而言之一句话,美国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固有文化,这个不过百年的年轻国家,还无法让国民拥有超强的认同感,不说新移民,就连那些在本地生活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人,也对美国没有太强的认同感。

在这一点上,美国还不如中国,中国过去就算再怎么落后,但大中国的概念却是深入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的人心的,所以大一统才是主流,汉族文明也成了主流文明,哪怕外族成为统治者,也无法完全把汉民族文明抹杀掉,只能是被同化,这就是历史悠久文明的可怕之处,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韧性。

只要这个韧性够强,那么这个文明与民族不管遭受怎样的压迫与欺辱,都不会最终败亡,它终归会凭着本身的深厚底蕴,把他的敌人彻底吞没。

比如另一个时空的抗日战争,日本人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就是不明白中国的深厚底蕴,结果打的时候才知道陷入了泥沼。

后世很多网上的人说,中国没打败日本,是美国人打败的,其实这才是不懂装懂,因为以当时的情况看,就算日本还有关东军没动,就算美国不打日本,日本全力以赴的对付中国,他也早晚还是失败。

这不是说中国军队比日本强,关键是中国太大,而且民族心已经被激励起来,对日本的战争已经成了一个全民族的全民抗战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那就是好像世界大战一样,是举国之间不死不休的模式,最后看的不是军队厉害不厉害,而是看的综合国力以及对战争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耐久力如何。

中日之战一对比,中国属于攻击力不足,但耐久力强大的抗揍坦克型,日本则是攻击强大,但耐久不足的刺客型。一开始,日本的确十分犀利,打的中国找不到北,但只要中国反应过来,凭着强大的底蕴,日本终究还是要失败的。

因为日本当时是个工业强国,那么多武器弹药啥的,样样都要花钱,且不管每场战斗中,日本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所耗费的成本都要大大超过中国。

所以说,抗战打到后来,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但资源严重匮乏,财政也是到了破产边缘,日本本国的底层民众,日子过的甚至还不如中国人,贫困到了极点,都是靠着战争胜利的热情在支撑。

可是,一旦这个劲头儿过去了,现实的虚弱终究会打垮日本,所以外媒也曾经说过,中日之战,就算没有美国或者苏联的帮忙,单纯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只要继续坚持,早晚还是中国赢。

因为归根到底,中国太大了,这样


状态提示:第四三四章 做双面间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