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络游戏>时空走私1859>第八十二章 进击的精武军(一)
挥能力跟战场嗅觉,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自己动起来,那两只部队看到后必然会跟上,自动从侧翼攻击这支自不量力的精武军。

在这一点上,他十分自信,毕竟跟这两人的合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十分信任这两名指挥官的能力。

就这样,双方逐渐接近,从侦查气球的高空侦察来看,精武军的攻击兵团全部聚集在一起,已经逐渐进入太平军的包围圈。

也就是说,李秀成的中军,路顺德以及陈坤书的偏师,已经从三个方面包围了精武军的攻击兵团。精武军的攻击兵团跟李秀成的中军距离最近,跟陈坤书的距离最远。

就在这时,精武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能目视到太平军那黑压压一排的中军阵线了,就距离来说,大概还有一千两百米左右。

精武军攻击兵团得到消息后,立刻停止前进,进行就地布防,具体而言,就是步兵在前,炮兵居中,骑兵殿后。

紧接着,各团的迫击炮部队开始迅速布置迫击炮,并测算距离,三分钟之后,当太平军接近到两里,也就是一千米左右的时候,第一轮火炮齐射就开始了。

这次由于强调机动性,所以炮兵只设置到团,营级不再设置迫击炮排。也就是说,一个团只有一个配备了18门w87式81毫米迫击炮的炮兵连,三个团加起来,总共只有54门迫击炮。

虽然减少了营一级的迫击炮配置,但这次炮弹带的却更多,而w87式81毫米迫击炮迫击炮的射速是30发每分钟。

不过,精武军的炮兵由于水平还不够,无法达到30发每分的急速射,只能做到20发每分钟的急速射,而这一次因为距离过远,为了节约炮弹,精武军的炮兵实行的是10发每分钟的标准射。

这样一来,精武军三个团共54门炮,在短短的三分钟之内,按照每分钟十发炮弹的频率,总共向李秀成的中军集群投射了1620发炮弹!

这一下就把李秀成的中军部队给打蒙了,一千六百多发炮弹,隔着一千米,在短短三分钟之内投射过来,而且都是现代的高爆弹,有大量破片,杀伤半径超过十三米,太平军又一直是密集阵型,这样一来,所造成的破坏就更是惊人!

现代迫击炮的集中射击,这绝对不是这时代的普通冷兵器部队能承受的,哪怕是李秀成的精锐部队,也一下子就被这一顿火炮给猛揍一通,前锋也立刻就溃散了。

不过李秀成的部队毕竟人数太多,阵型的纵深太厚,而且有李秀成在后方亲自压阵,前锋崩溃了,后面的人还不知道情况,只要严加弹压,还是很容易稳住阵脚的。

当然,这也跟两军相距过远,精武军还呆在原地,没有趁机进行反击有关,如果当时精武军是跟在太平军溃散的前锋后面衔尾追杀,不停的制造混乱,那只这一下子,就算李秀成的部队不全军溃散,至少也得大败亏输。

但是,李秀成虽然稳住了阵脚,但显然太平军被之前的那顿火炮给打怕了,因此只能止步不前,再也不敢主动靠近了,只是让自己的炮兵部队隔着远远的向这边开炮。

太平军的火炮大都是夺自前江南大营的老式前装炮,炮弹也是实心弹,虽然就射程来说,勉强也能打到1000米外,但准头根本谈不上,威力更可以忽略不计,太平军此时开炮,更多的是给自己壮胆。

虽然准头不行,但炮弹无眼,总有个万一,所以看到太平军开炮,精武军的炮兵果断严格的执行炮兵操典的制度,优先打击敌方炮火,及时调整参数,对着太平军的火炮阵地再次开火。

又是一阵三分钟速射,这一次精武军打出了两千多发炮弹的成绩,瞬间把太平军的炮兵阵地全部炸平,顺带还炸了旁边的步兵队。

眼看如果继续这样挨炸下去,不用等接战,光靠这种炮火,太平军就要再次崩溃。

一旦再次崩溃,对士气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精武军如果趁势掩杀,那李秀成的这支队伍就完了,这是他绝对不能允许的。

看到这个情况,李秀成也发了狠,知道自己的炮火不行,立刻调了三千步兵,以大范围的散兵阵模式全力冲锋,搞起了人海冲锋。

李秀成就是要利用自己的人数优势,贴上去跟精武军肉搏,避免这种被动挨炸的不利局面。

1000米的距离看着不远,全力冲刺不过三四分钟就可以了,不过一般而言,部队没有在这个距离全力冲刺的,因为全力冲刺对体力消耗太大,跑一千米以后,就剩不下多少力气进行厮杀了,因此,一般在一千米的时候,都是慢步走,等两百米左右再进行全力冲刺。

然而,这时候李秀成也顾不得了,精武军的炮火太猛,他不能光等着挨炸,因此只能靠自己的人数,提前进行步兵冲锋。

在步兵冲锋的时候,李秀成又开始调动他的骑兵部队,这三千骑兵,才是他的真正的精锐,也是他真正的杀手!

步兵虽然冲了一千米后体力会严重消耗,但骑兵还是没问题的。因此,冲锋的三千步兵不过是炮灰,他们的作用是消耗敌人的炮火以及制造混乱,他的真正后手是骑兵。

李秀成就指望靠骑兵的冲击力来撕开精武军的口子,打掉对方的炮兵阵地,让对方无法安稳开炮,这样他的大军就可以顺势压上,靠人数淹死这支奇怪的部队。

只可惜,李秀成算错了精武军的韧性与火力密度,精武军不止是有迫击炮这一种大杀器,他的轻武器更加


状态提示:第八十二章 进击的精武军(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