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恐怖悬疑>我们院儿>第十五章 密室探险(上)

男:这辈子也不要做海员,在这幽闭的船舱里呆了1个月,人都疯了。

女:大学生干嘛要去做海员

男:大学生当海员有上校军衔,很多人都去了。

——1962年8月

美术班上完了,开学的日子也就到了。

不得不说,黄绍伊在给我选学校这件事上做到了绝对的民主。首先他为我和甄多余提供了附近三所学校的资料,接下来又带着我们一一考察了一遍,最终听从了我和甄多余的意见,帮我们在离家最近的培红小学报了名。

其实,我和甄多余哪懂什么师资力量、校园环境、活动阵地建设之类的术语,我俩选择培红小学只有一个目的——翻过办公楼的墙头可直达。

别说,我俩还真的认认真真地对那面墙做了考察,墙头这边儿,也就是气象局办公楼旁边,常年储存着一大堆燃煤,以我们5岁孩子的身高可以轻轻松松地攀上墙头;而墙头那边儿,是学校的沙坑儿,跳下去不用担心骨折。

这样一来,我们上下学一分钟就能搞定,还能每天爬爬墙头,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平添几分原始的乐趣。就为了这,我们俩是天天盼着开学,只要黄绍伊拎着黑色皮革包一出现在家门口,我俩立刻就会围上去问:爷爷爷爷,什么时候能开学?

看我好不容易对上学抱有如此大的热情,黄绍伊也不敢怠慢,天天给学校教导处打电话询问开学时间,可偏偏就在距离开学还有1天时,他突然接到通知,学前班要延迟一周开学。

这一周,可怎么熬啊?

正在我一筹莫展时,甄多余突然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凉凉,我在院儿里发现了密室,敢不敢去?”

这个消息犹如一剂良药,医好了我的焦虑。说去就去,但是单单我们俩人到底还是底气不足,于是我们发动了方敏、李婷、刘晓宇一起前往。我和甄多余还煞有介事地收拾了几样探险装备——水杯、绳子和几块儿水果糖,临出门时甄多余还装上了一盒火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可以探测密室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免中毒。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他是从哪get的这项专业知识。

很快,我们五个人就在楼下碰面了。起初刘晓宇是拒绝的,因为他十分担心自己身子骨弱,禁不住密室中的寒气。

可他更禁不住甄多余的忽悠:“那间密室有摄氏37度,寒气早就被热气蒸腾到天花板凝结成水珠掉落在地上蒸发掉了”

他带着我们四个人在院里左转右转,最后,在办公楼的西南方向,也就是气象局器材库前面停了下来。

难道这就是他说的密室?

这座两层高的小楼建的很有民国风范,白瓦灰墙,一面阳台一面房,楼下的车库居然建的有几分洋房的味道、楼上放器材的房间也是厚重的朱漆大门,非常有质感。

据说这曾经是气象局最早的筒子楼所在地,建于文革末期,里面曾住过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亲弟弟和一众全国知名的气象专家。不过这些专家并不是来做学问的,而是来劳动改造的。

听秀荣说,这些气象专家里还曾经有一位不堪委屈和迫害,在这座小楼里吞下了20余根钢针!虽然最终被救了回来,但他的胃已经千疮百孔,第二年就去世了。

他去世时,也是在这座楼里。

所以,院儿里人都说这座楼阴气太重,不宜常去,再加上里面存放的都是水银温度计之类的东西,一度被视为孩子们玩耍的禁区。所以,当甄多余把我们领到这儿时,大家伙不约而同的打起了退堂鼓:

“我奶奶可不让我来这儿玩儿”

“你还说寒气不重?我可要回家了”

“对啊”

“我害怕……”

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听得甄多余一个劲儿摇头:“去去去去……你们都猜错了,如果这里是密室,我就不会带你们来了。”

他还特意找了个高地站下,边说边缕着下巴,好像已经生出了一副美髯,马上就要带领我们一起得道升仙了。

“600,你以为你是太上老君啊?别卖关子了,快说在哪吧!”

方敏最先沉不住气了,紧接着剩下的几个人也跟着起哄:

“就是,600,快说啊”

眼看着群情高涨,甄多余蹭地从高地跳下,左手叉腰,右臂高举,指着仓库右面的小胡同嘶吼一声:

“开路以马斯!”

我紧跟在甄多余后面拉着他的衣角,后面是方敏,同样也拉着我的衣角,再往后是李婷,最后是刘晓宇。我们五个人连成了一条星云锁链,甄多余昂首挺胸地在前面开路,我们四个则在后面猫着腰、侧着头,忐忑地望着前方的未知。

“都小点儿声!看上边,上面有人!”

甄多余作为唯一一个敢抬头的人,细心观察着四周的动向。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斜眼往上一看,可不是吗,办公楼楼顶上,土豆正拿着望远镜望天儿,这胡同又紧贴着办公楼的西墙壁,稍有响动就能惊动他,所以我们只有屏息凝神,缓慢前进。

那一刻我们五个人就像是八路军儿童团里的娃娃军,齐心协力躲避着日土肥圆大佐的地毯式搜查。想着想着,我竟噗哧一声笑了起来。

“谁呀,不要命了!”

走在最后的刘晓宇不干了。

“是我,你们觉不觉得,土豆叔叔像日本鬼子,咱们像潘东子!”

我实在忍不住笑,逗得李婷和方敏也在后面抽动着肩膀小声笑着,甄多余也笑弯了腰,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密室探险(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