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隋唐70年征伐高丽全录>第十五章 慨然抚剑

对于平息朝鲜半岛的三国纷争,拯救新罗不被灭亡,李世民坚持首先选择使用和平手段,他又派遣司农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去做最后一次外交努力。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一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见到了渊盖苏文,对他下达了大唐皇帝的最后通牒:新罗已经归顺我大唐,每年不停朝贡,高丽与百济都必须停止对新罗的战争,假如再行攻打,明年大唐就要发兵攻伐你们国家。

高丽刚刚攻下新罗两座大城,渊盖苏文正是踌躇满志之时,对太宗的停战诏书很不以为然,对相里玄奖却说:过去隋兵侵犯高丽时,新罗趁火打劫,夺取了高丽五百里的土地,这些地方自然应该归还我们,这场战争我是打定了!相里玄奖苦口婆心的给渊盖苏文说道理:以往的陈年老账,怎么一直追究!如果非要追根溯源,辽东诸城还曾经是中国的郡县呢,中国尚且不要了,你高丽怎么就必须要得到这些过去的地方?渊盖苏文心如磐石,跟本不会改变主意。见与相里玄奖话不投机,便不理会他,把这位皇帝特使晾在一边,相里玄奖嘴皮磨破,毫无进展,也只得悻悻回国。

相里玄奖返回京城,向太宗详细禀报了出使高丽的情况和渊盖苏文的态度。李世民大怒,一口气给渊盖苏文总结了四大罪状:杀死国王,迫害大臣,虐待百姓,违抗我的诏令,侵略邻国,不能不讨伐他!其实这四条罪状里,前三条李世民根本并不在意,否则也不能继续册封渊盖苏文所立的傀儡皇帝,使其从法统上合法化。但违背旨意,坚持要进攻新罗,意图称霸半岛这一条,是李世民绝对不能够容忍的,亚洲只能有一个霸主,就是大唐帝国,违命者,高昌就是前车之鉴!

皇帝终于痛下决心,准备要兴兵攻打高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使对于强盛的大唐来说也是一件需要审慎思考的大事。朝中文武议论纷纷,各有见解。

在长安城所有的文武百官里,李世民最信任和亲近的有四个人: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和褚遂良。在他们四个面前,李世民甚至可以放下皇帝的尊严,毫无顾忌的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前太子李承乾被废掉后,太宗想要立晋王为太子,他让所有大臣都退朝,只留下这四名心腹爱臣,对他们说:朕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废黜太子这件事,我的心里实在是苦闷忧愁。说完竟然一头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太宗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等人要被李世民吓死了,一齐请求太宗告知到底有什么想法。太宗才说实话:想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赶紧代表大家表态: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请将其斩首!

对于征伐高丽一事,这四名太宗最信任的大臣,意见却分为两派。谏议大夫褚遂良对征辽报以悲观态度,用杨广的教训劝谏李世民说:陛下挥动战旗,则中原战乱平定;目光所到之处,则四方蛮夷归服,威望无与伦比。如今要渡海远征小小的高丽,如果能打胜仗还好说,万一遭遇挫折,损伤威望,再引起百姓起兵反抗,则朝廷的安危难以预测呀!

兵部尚书李世勣是坚决的主战派,说:当年薛延陀进犯,陛下想要发兵讨伐,因为魏徵的谏阻而作罢,使之直到今日仍然是大唐的后患。如果当年采用陛下的策略平灭了薛延陀,北方边境早就安宁了。太宗深以为然说:是这样。这一点实在是魏徵的过失,朕早就后悔了,但没有说出来,是怕因此堵塞了群臣进献良策的通路。

见太宗征伐高丽的心意坚决,褚遂良退而求其次,又想劝太宗至少不要亲征,上奏说:天下如同人的整个身体:长安洛阳是心腹,各州县是四肢,四方少数民族,都是身外之物。就算高丽罪大恶极,命令二三个猛将率领四五万士兵,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攻取他们易如反掌。如今太子刚刚封立,年龄还很幼小。陛下身为一国之主,轻易远行,离开固守的坚城,去到辽东的险境,这是我所深觉忧虑的啊!很多大臣也纷纷附和褚遂良的意思,劝阻太宗亲征。

太宗大不耐烦,对群臣说:天有时令,人有作为。渊盖苏文欺凌国王,暴虐百姓,高丽人民都翘首企盼大唐军队前去救援,现在正是灭亡高丽的好时机,你们议论纷纷,根本看不清这个道理!于是无人再敢于劝谏。李世民亲征高丽的计划,就算是正式确定了。继杨坚和杨广之后,第三位矢志征讨高丽的皇帝——大唐太宗李世民,再次拉开了一场新的残酷战争的序幕。

上文说到李世民盲目的自信,出兵之前,他坚信高丽百姓对大唐军队的态度会是:翘首以待。只有等唐军到了高丽,李世民才发现,高丽军民迎接唐军的是另一个成语:同仇敌忾。

大军远征,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皇帝的诏命一道道发出去,大唐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动起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最先忙碌起来的是后勤官员们。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七月,太宗命将作大监阎立德等人到洪、饶、江三州,造船只四百艘用来载运军粮;任命太常寺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负责军队的粮草运输一切事宜,河北各州都接受韦挺节制统辖,听从他随时调遣;任命太仆寺少卿萧锐运送河南各州粮草入海。

船只粮草都在紧张的筹备中,两只先遣侦查部队也先后行动起来。太宗先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慨然抚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