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乱明>第六百四十七章 辽东变局(二)
忘记自己属于骄傲的华夏族!

至于引入朝鲜人,朝鲜人心慕华夏文明,汉化已经非常严重,大批量的朝鲜人进入辽东,显然对满族汉化有利。

待范文程醒过神来,对鲁少飞再次刮目相看,更加坚定了引鲁少飞为援的想法。至于从大小贝勒手中抢夺包衣一事,范文程觉得还是不要动他们的奶酪为好,否则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范文程打太极拳的本事一流,直接向皇太极上了一本奏章,汇报南芬采矿面临的人力困境。

最关键的地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奏章的末尾,范文程还汇报了包衣奴才的粮食生产事宜。

皇太极接手这个难题后,在范文程若有若无的提示下,稍一琢磨,就把主意打到了包衣和朝鲜人身上。皇太极乃战略高手,进一步深思后,立即认识到将包衣收归国有的妙处。

就拿包衣耕种粮食来说,所有收获的粮食压根就没有经朝廷的手,直接归入各旗手中,这显然削弱了朝廷的权力。

一旦包衣收归国有,土地由朝廷分配,生产的粮食归朝廷所有,这个诱惑让皇太极根本无法拒绝!

皇太极想到做到,立即命令各旗交出所有包衣,趁着冬天即将来临,重新划分土地,交由包衣耕种,并规定包衣除了留够口粮外,所有多余粮食均归朝廷所有。

各旗对此令大为抗拒,有心反对,无力回天,只好乖乖地交出了包衣。

皇太极对大小贝勒、贝子的管理能力相当怀疑,下令由汉臣宁完我对所有获得自由的包衣进行管理。

宁完我立即发现皇太极政策中的漏洞,建议皇太极仿照大明按亩征集粮食,鼓励垦荒,充分调动包衣的积极性。

自此,包衣生产的粮食几乎有七成被朝廷征集,不过,他们基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成了满清朝廷的自耕农,并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汉人为主的村落。

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拨付给范文程一万五千多名包衣壮丁,令范文程加快建设钢铁冶炼炉的进度。

待到郑鸿逵再次来到辽东,郑鸿逵身边足足携带了四百多名工匠。

范文程对这四百多名工匠并不放心,一一进行审问,惟恐林纯鸿借机渗入暗桩。审问的结果让范文程相当满意,这四百多名工匠虽然大部分来自于广州,但对荆州、安平及沈阳之间的厉害关系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来自何处,只要能把高炉建起来,炼出钢水,即便军情司安插个把人,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一万多工人冒着秋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钢铁工坊建设中。范文程又借着秋季枯水的时机,组织数千工人对太子河、辽河进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载重超过五百石的船只。

郑鸿逵携带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财计的人才。在这帮人才的管理之下,万余工人的劳动效率还算过得去。

过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荆州方面的标准,但是这个效率放在范文程及皇太极眼中,简直就如快马加鞭一般。

皇太极和范文程大为惊叹,立即组织一些平日看得过眼的才智之士跟随工匠干活,期望学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后来,一些满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拢在南芬工坊周边,细细地观察汉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炉钢水出炉后,在汉人工匠的坚持下,这批钢铁并未拿来制作武器,而是开始铺设铁矿井、煤矿井至冶炼炉的钢轨路。

待到钢轨路成,范文程见识了钢轨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后,直接哀叹道:“被郑鸿逵给骗了,按照这个搞法,明年产量超过五百万斤,又有何难?”


状态提示:第六百四十七章 辽东变局(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