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络游戏>代周>第二百八十七章

直到相距五六里地时,耶律朔古部看到北面飞舞的尘土,才发现北面的军队比南面更庞大。

可此时,耶律朔古已经失去了仅存的希望,这两天的局势过于迷离,从围歼者迅速转变成被围歼者,如此之快,如此之惨烈。

陈延正并没有命令发动进攻,他怕有“斥候队”将士被俘虏,夹杂在这支辽军阵中,他不想玉石俱焚,在陈延正心里,哪怕是只有一个人活着,也能抚慰一下他的伤痛。

陈延正命令大军对辽军进行合围。

而停下来的辽军士兵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也已经疲惫,没有一支军队在如此惨烈的夜战中,坚持一天一夜。

当杨业的二万骑兵逼近时,辽军已经失去最后一丝逃生的希望。

东边是黄河,西边是沙漠,再无逃生之路。

耶律朔古心中的烦忧被这一刻的无助和绝望彻底激发,他立即命令,向明军南北两路派出使者,只要明军能保证他的部族士兵活着,他就准备投降。

他不想让自己的部族军全军覆没在这片土地上,他要为他的部族留下希望。

这个投降命令被辽军将士接受,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这应该感谢皮室军没有夹杂其中,如果皮室军在,耶律朔古很可能因为这个投降命令,而被直接斩首。

当然,如果皮室军在,耶律朔古也不至于绝望,不绝望,又何来投降一说。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所谓无巧不成书。

而明军南北两路统率对辽军的投降,出现截然不同的回应。

陈延正接受了辽军使者的投降,他只希望迅速休战,好让他全力寻找搜索“斥候队”残部。

而杨业本身也想接受辽军投降,但被朱匡业部和第四军残部强烈反对。

这个时候。在这种惨烈的战斗之后,幸存的士兵言语权远比杨业这个都指挥使要来得大,因为这些幸存将士身上,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鲜血和生命。这是已经阵亡了的士兵的鲜血和生命,再大的权力,在此时,在鲜血和生命面前,仅仅是一个屁。

杨业只能默认,他是一个半路加入明国的都指挥使,他无法面对着这不足三千人的将士,说“不”。

两支明军,两种截然相反的回应,令耶律朔古茫然。他只能再次派遣使者向两面明军解释,如果真不能接受,那就只能拼死一战了,但拼死,最后也是一死。

死。成了定局,此时,耶律朔古的心中是悲壮的。

当相互知道隔着辽军,有着自己的部队时,不管是陈延正还是杨业才明白为什么辽军会如此果断地选择投降。

两军迅速约定,进行面谈。

局势出现了戏剧性的一面。

当陈延正见到朱匡业,得知“斥候队”幸存者仅剩下一千多人时。再无一丝接受辽军投降的意思,他立时改变注意,建议两军围歼。

这样,会谈迅速决定了全歼辽军的决定。

而这时,苏醒过来的丁思觐带伤赶来了。

“接受投降。”丁思觐只说了四个字。

在这个战场上,也只有丁思觐的话最管用。这不是丁思觐职务高于陈延正和杨业,而是这场战斗中,第四军伤亡最为惨重。

所以,丁思觐最有发言权。

没有人会比丁思觐更痛苦,也没有人比丁思觐更想全歼辽军。

如果不是耶律朔古主动派遣使者投降。丁思觐会毫不犹豫地令明军如辗碎一支蚂蚁般地辗碎它。

但正因为耶律朔古主动投降,让丁思觐敏感地发现,如果这支辽军投降,也许对整个战局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将领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些一生只能为将,不能为帅,因为他们没有战略布局的头脑,丁思觐无疑是个帅才,他的敏感也决定了他的成就。

丁思觐的话一出,迅速改变了已经全歼的决定。

于是,耶律朔古所部在明军士兵仇恨目光的注视下,献械投降。

陈延正火速下令搜索方圆五十里,寻找明军幸存者。

老天垂怜,有一千多的将士被找到,其中就有第四军突围之后数波反击,受伤落马的士兵,也找到了最后北上的蒋延嗣部。

五百勇士等找到时,仅剩下八十七人,其中五十一人受伤,蒋延嗣重伤,其弟蒋延昭阵亡,朱贵超轻伤,唯莽汉朱贵霖竟无一丝伤痕,这八十七人中,巴东都的士兵三十九人。

明军参与搜索的士兵,心中的愤怒全部洒在了搜索时发现的落单辽军身上,由于丁思觐接受投降的命令,使得明军士兵失去了泄愤的对象,从而使得这次搜索,成了屠杀辽军士兵的行动。

天知道有多少辽军士兵死在这场屠杀里。

最后汇总的搜索名单中,竟无一个被搜索到的辽军士兵,甚至连伤兵都没有一个。

此战,耶律朔古所率六万辽军,其中有他的嫡系,四万部族军,还有二万皮室军,自此,仅剩下一万六千余部族军和北逃的八千皮室军。

而丁思觐的第四军,幸存者不过三千余人,几近全军覆没。

陈延正的六千“斥候队”,所剩一千五百余人。

如此惨重的损失,令每一个明军将士心如刀绞。

陈延正对丁思觐的决定不满,平淡地相互道别,随即带着“斥候队”残部北返。

杨业则令一部押送辽军俘虏南返,留下三千人,护送丁思觐残部返回明国。

之后,三人各上表向金陵奏报。

只有朱匡业和蒋延嗣、朱贵超三人依依不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七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