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即是海宋考中即做官。没有满清那种因为录取名额与官缺数量不一致,即便考中也要等补缺、花钱买缺的陋习。
一个萝卜一个坑!
频率高、直接做官(吏),虽然官吏合流让缺很多,这仍然导致竞争空前惨烈。
即便是最强的培德系统应届生,这中学学历在后世相当于海帝大、天帝大、哈佛、剑桥本科学历,也不能保证第一次科举就能高中。
因为应届生的对手,往往都是吃透科举考试的自己师兄。
并且海宋科举增加了殿试,这殿试刚开始没两年,规矩让满清儒家笑得满地打滚,甚至直接笑死了几个上了年纪的儒生。这殿试完全符合了海宋皇帝赵阔是个粗人的特征。
1871年突然开始实行的新殿试:科举前一百二十名。环城五公里长跑(有跨江游泳),限定时间内,前一百名或者不足一百时通过者算殿试及格。
之所以有“或者”是因为可想而知,虽然时间标准放的极宽、极宽。比走路走五公里也少不了多少。但仍然很多考生无法跑出来。半途口吐白沫累瘫痪或者就猝死都有可能,撑死取100,却让120个考生参加。为的就是补缺。
第一次殿试就跑死三个。
对于皇帝而言:死三个算屁!怕死不要来!
但对考生和他们背后的家族来讲:为了当官,跑死算个屁!你腿断了也得给我爬过去!
因此尽管连海宋自己的文人都觉得斯文扫地至极,“所有殿试及格的家伙跑得快啊,可以当金兀术了!我们伟大的帝国真娘的是金朝啊!”
然而自己孩子要是进了殿试,那要乐疯掉。
这殿试及格的诱人之处在于这些考生将按跑步成绩顺序选缺:长跑冠军就是状元,状元先挑,他要了外交部办事员,那么榜眼只能挑内务部行政助理,以此类推。同时抵达终点的,那才以两人文比成绩分先后。
也即是他们有权捞光最热门的肥缺。
当然好处远不止这样,前面的人,会被誉为文武双全的帝国栋梁,由皇帝组织一些他随心所欲的考试,比如1870年他让前22名考生分队踢了球赛,1871年,他让考生组队辩论《豆腐脑应该是咸还是甜》。
但这无所谓,不管球赛还是辩论,都会被安排参加皇帝的赐宴、舞会、社交沙龙,排名靠前的考生不管怎么被玩,实质都是直接和皇帝认识,好处不言而喻。甚至是你讨了皇帝欢心,他随手点派你做什么职务,乃至于为你点门婚姻。
至于海游士名额啊、新翰林院名额啊,所有好处随便挑,基本上前三十名的考生可以为所欲为,并且一夜之间就会成为报界宠儿,假如不是海京那么巨大的城市,还会成为自己家乡的明星,市长都会上门慰问。
但这种殿试方式,委实是赵阔没有办法了:他眼睁睁的看着随着国家强盛、经济发展,飘荡在帝国上面不走的孔子鬼魂又开始还魂,和新式思想争夺着阵地,**、小妾二奶、贪腐、贩卖人口、重男轻女、宗族势力又努力的卷土重来,甚至于开始在教育领域反攻,比如报纸上开始鼓吹废除体育课程这舶来品;军校报考人数始终上不去,导致精英在军事领域的质量下降,顽强的朝着他熟悉的那个民**阀放放枪看对方吓跑没有的方向前进。
皇报也刊登了自己的抄袭题目找枪手的社论《超凡入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等等,但没屁用,人家臣民对你顶礼膜拜,但就是不听你的,当你是放屁。
一怒之下,赵阔再次吼叫着:“给脸不要脸!那就把药插进屎里,看你吃不吃?!”改变殿试模式,强行以长跑、游泳体育成绩划分精英考生的层次。
考生需要以长跑、游泳跑过五公里距离,没有自行车,赵阔对此很遗憾:不能冠以铁人三项赛的头衔了。
他认为:能考入全国前120名的家伙那绝对文化精英,智商都一样牛。说大了:这种人谁当宰相都不是大事,就能看能不能加入强健体魄了,这看似轻巧,但其实属于改变文化——重文轻武的倾向,非常艰难,希望能以科举为导向,潜地里改变文化。
这事得到了大部分权贵的支持,因为科举对他们子弟也很重要,但权贵教养子弟的模式比平民的恰恰就强在身体素质上:吃得好、全西式学校绝对重视体育。
假如这种科举体系实施,那么一个在油灯下每天拼命学习的穷孩子。你作为一个儒家式的寒门精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么一辈子也别想当状元了:殿试时候,别说跑不了几米,敢跟上去。人家一胳膊就杵飞你了。
当然。唯一缺点还是太丢人。包括权贵在内大家心目里的状元都是那种白面书生、文质彬彬,现在看来是个跑步极快、游泳如飞的黑毛大汉了,当然跑到终点后。还要高高举起一块写着《文武双全》的大匾,环顾四周,口里大叫着“yeah!yeah!yeah!”,那时候,胸口黑毛上湿答答的全是汗。
但是,既然对自己有好处,皇帝又不嫌丢人,我们当然要支持啊;即便他嫌弃丢人,因为对我们儿子有好处,我们也要拧着干!
仅仅是自己太文雅了,没有像皇帝这么成功还保持金田精神那么粗野而已,所以没想到这一个好主意呢。
于是有的权贵主动上书皇帝:不要殿试以体育论名次,干脆把体育成绩列入科举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