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黄金时代之大宋王朝>第七十二章 大宋历史变化点

徽宗皇帝并不傻,虽然他是个昏庸的败家皇帝,但骨子里他还是一名文人,有艺术修养,有理想抱负,甚至fēng_liú自诩,儿女情长,他与李师师的故事就能说明问题。

李师师与周邦彦相交,有一次被徽宗撞上,周邦彦慌乱中躲入床下,徽宗拿橙子与李师师,两人的调笑尽入周邦彦的耳朵,为此他附词一首:“《少年游》曰: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谁知道李师师竟将这首认为不错的词曲唱给了徽宗听,徽宗于是大吃干醋,找机会将周邦彦贬出京城。而离京之时,周邦彦留词于李师师,一首《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李师师将这首《兰陵王》唱与徽宗时,泪眼滂沱,泣不成声,徽宗于是感动,又将周邦彦召回,赐为大晟乐正,并天天在一起填诗作词。

这说明徽宗此人极重感情,但却行事荒唐,在不分析宋辽两国的基本情况之下,妄自想要和金国结盟,收回幽云十六州,做那千古一帝,但是动刀动兵之事自己却真的不在行,在听到肖明言道,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收回幽云十六州,忍不住心脏也是蹦蹦直跳。

他安排马植为使,与金国谈判为先,现在金国要价太高,竟然想将大宋给辽国的岁贡,转而给金国,这让徽宗生气不小,他登基以来,一直就岁贡之事耿耿于怀,现在不给辽国而给金国,换汤不换药了有什么意思?于是谈判陷入僵局。

肖明的说法颇让徽宗心动,于是饶有兴趣的问道:“到底是何良策,你说来听听”

肖明道:“陛下,可听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徽宗点点头道:“那又如何?”

肖明道:“今辽国已经势衰,但筋骨还在,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金国之女真刚刚崛起,完颜阿骨打当世英雄,金辽之争势必非常激烈,而此时我大宋最好不要介入其中,等他们拼的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之时,才是我们下山摘桃子的时候。”

徽宗笑道:“你这个说法倒也新颖,能够具体讲讲我们怎样摘桃子吗?”

肖明道:“要想摘桃子,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我大宋军事战力疲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下最重要的事组建我们自己的大宋铁骑,要组建大宋铁骑,做主要的是战马的问题,微臣有办法很快就能为陛下献上五千匹上好的战马”

“五千匹战马!”徽宗这一惊非同小可,宋朝一直缺少战马,部队基本上都是步兵,而当下战争,步兵对阵骑兵那简直就是找死,大宋例来的战事,不管对辽国,还是对西夏,全部是吃对方骑兵的大亏,空有一百多万的军队,却战力低下。

辽国自不必说,一直把持和控制着北方草原马匹的来源,而西夏雄踞西北,掐断了甘南平凉羌的马匹来源,他们自己的河套马又严格控制,大宋几次与西夏的战争都是想打通西北产马和贸易的通道,可是建树一般,大宋朝一直受马匹的困扰,多年也不曾解决。

如今肖明开口就是五千匹战马,怎能不让徽宗动容。

肖明于是详细的跟徽宗描述了自己的构想,那就是先以贸易资助辽国,让他们支撑起对金国的战争,同时双方都不要放过,哪一方势弱就资助哪一方,同时要获得相当的好处,那就是马匹。

现在金国崛起,完颜阿骨打要征讨辽国,兵锋正健,但他们打仗还是需要钱粮布匹还有铁器的支援,这就是对两国贸易的根源,辽国虽然属国众多,但兵力渐渐匮乏,士兵的作战能力大不如前,而且辽国占有大片的土地,却不事生产,仍然保留渔猎的习惯,国家的财富非常有限,很多必要的军事物资都缺乏,这就是贸易的切入点。

只要用大量的物资贸易投入进去,金辽两国的战事必然会被拖延,大宋不光从中得到好处,还可以得到战马,而有了战马就有了自己的铁骑,也就有了下山摘桃子的实力,想当初,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养马,组建的骑兵横扫匈奴,驱逐他们几万里,徽宗想当千古一帝,怎会不知这个好处。

还有,肖明继续为徽宗分析,大宋朝在金辽两国火中取栗,必须要游刃有余,所以不能使用朝廷的官方身份进行,必须要建立一套民间机构,这个机构当然是要皇帝授权,全权处理对北方两国的贸易,对方就算有所怀疑,也拿不出证据,大宋不但可以积攒起雄厚的财力,组建自己的骑兵,同时又削弱了金辽两国的实力,等到双方两败俱伤,就可一举而出拿下辽国的属地,不仅幽云十六州唾手可得,北方的鞑子的威胁都可以一举消灭,大宋可以拓地千里,建万世功勋,徽宗更是可以青史留名,与哪汉武帝、唐太宗不逞多让,此乃一石三鸟之计!

一番话说得徽宗皇帝,太阳穴突突直跳,这个大饼太诱人了!可以与汉武帝和唐太宗齐名!建万世不朽的功勋,真是tmd诱人,那个皇帝不想这样?那个皇帝不想


状态提示:第七十二章 大宋历史变化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