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关于中越对抗的小说或文章中,鲜有介绍越军营区部分。也许我们在想像中,认为越军都住在成排的平房中,或者就地搭成帐蓬,盘桓于丛林中的某一角落。
此时,虽然中越还在打仗,但那也是从七九年的全面战争,转化成了以老山、者阴山、法卡山一线为主的边界战斗。这样的战斗规模打的再激烈,也只能算是局部的,零散的不会对国家主体建设有太大的牵扯。
到现在,越南早已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建设也有了十来个年头。虽然说穷兵黩武弄的民不聊生,但毕竟是在一面旗帜下,国家经济也多多少少有了进步。最明显的,是他的军队质量有了变化。
在对法、对美战争期间,南方的越共阵线只能住在从林里,搭上无数个窝蓬,再靠山挖上无数个山洞,人往里一住,这就是他们的屯兵之地。就是北越军队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时时刻刻都要受到美军飞机的袭击,所以,他们也不敢大明大摆地住在城市里。
在此期间,越军充分利用了山地优势,深挖洞,广存兵,以备还没有完全断开的战争形势。
然而到了现今这个阶段,越军的军营有了很大变化。美国人走了,法国人败了。中国虽然对他们进行了狠狠教训,但终究没有用飞机对其国内进行轰炸,因此,其损失也是少部份。所以,其军营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居住条件,防范能力,训练适应度都有了规模化。
正因为越军有了进步,史柱国他们将要去的军营,正是这样一种比较适合现代条件下的住军模式。
这个营区是敌313师部所在地。
一座大山,被铁丝围去了大半部分。在他的阳面,是人为劈开的陡直的崖壁。崖壁下,远远看过去,是无数个洞口。大的完全可以让两辆汽车并行着开来开去。小的进出一辆小型汽车也不成问题。
在崖壁前,有很大一块平地,平地中央是一座五层白色小楼。小楼前是一片宽阔广场。一杆越南国旗就插在广场与小楼的接壤处。广场被一圈高墙围住,只在正东方向采用了铁栅栏。
铁栅栏围着一个铁架门梁造型的大门口。门楣和门框全都是用角铁制成。
门口设有双岗,在大门外,还一左一右停着两辆中型坦克。
史柱国他们四人摸到这个地点后,知道无论如何也进不去了。随后便退到一暗处商量。
“敌人防守如此之严,看来,这里还真有情况。”史柱国说。
“很有可能,这里就是敌人开会地点。”李森搭话道。
“我记得,那年我好像来过这。可没见这里弄成了这模样。”吴江龙朝前观察着说,“原来也有这座楼,可他的周围还有些平房呢!山也没有这么洞口啊!”
“是啊!没平房掩护,只要我们进去,立即便会被敌人发现。”史柱国说。
这时,从山上射过来一道探照灯。灯光不仅扫过院落的整个广场,而且还横扫过史柱国他们隐身的暗处。
“卧倒。”史柱国轻声一说,四个人敢紧趴下。
探照灯的余光从他们几个头顶上划过。
“看来,从前边进去已是没有可能了,不如我们去后山看看。”史柱国说。
随后,四个人离开营区外墙,沿着山角向山北后摸去。
这座山紧贴着高平市区。它的山角在伸到市区边上后便停住了,显得是从从容容。这个山角的的整个身躯,却陷在莽莽群山之中,总也找不到根。如果从他的这道支脉往上找的话,那就只有到主峰了。在这里,无论如何是看不到尽头。
四个人走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上山的一条小道。这条小道也不知是什么人踩出来的。不过,从他还没有完全被荒草吞食掉的情况看,这里时常还真有人出入。按通常推断,如果不是采药人,那就是打柴人。
管他是谁开的路呢!只要有路就成。对于他们几人来说,见到这条路比什么都强。只要能从这里上去,说明营区就绝对不会是密不透风的,外人不能靠进去的严禁之地。
“上山。”史柱国发现这条小道后,对众人说。
吴江龙再一次走在了最前面。
热带雨林的山地即不像黄土高原那样一望无际。也不像北方地区的山陵,光秃秃的,一望就能二三里。在这里,别说是二三里,就是在阳光最明媚的日子里,也很难看出十米之外的情形。因为他上面的植被太丰富了,不是密林就是一人多高的蒿草。特别是最讨厌的灌木搀杂其间,更是通观全无。
还多亏了这几日没怎么下雨,不然的话,光是泥泞也很难对付。
小道不宽,也仅能容两人并行。道两边是蹿天的竹子和蒿草。不时也有密实的灌木林伸出来,横着朝来人抓上一把。
天色本来就黑了,又不能打手电,他们只能是借着微弱光线,摸索着前行。这也多亏了他们都是经受过夜间训练的人,否则的话,在这样的条件下,上山可不是件什么容易的事。
一直在前面的吴江龙担心遇到不测,于是把手枪子弹压上膛。一手端着,一手扒拉着小道两旁的阻碍物。
半小时之后,吴江龙站住不走了。
后面的人问,“怎么不走了?”
“前边有铁丝。”吴江龙用手轻轻摸过去,尽管很是小心,但铁丝上还是发出了一声叮当声。声音一出,吴江龙敢紧攥住了带刺的铁丝,不让叮当声继续下去。
这一声,在寂静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