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恐怖悬疑>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三章 一个微胖老菩萨(二)
篇文献,根据《杨太真外传》记载,杨贵妃是“微有肌也”什么是“肌”,《说文解字》说:“肌,肉也。”

而唐人诗句里出现的“肌”多指肌肤,如杜甫《丽人行》里云“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牧《阿房宫赋》云“一肌一容”,李朝威《柳毅传》云“肌肤之所浸渍”。

所以“微有肌也”就是说稍微有点肌肤,可见就是微胖。

况且我们知道,杨贵妃经常要跳《霓裳羽衣舞》,如果身材过于肥胖,是无论如何也跳不动的。

至于说她体胖惧热,更是事出有因,同样是《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她有肺热的毛病,所以清晨经常要到花园里去"yun xi"露珠,滋润喉咙。

另外,每到夏天,她还要在嘴里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这些材料都说明杨贵妃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胖,只是微胖而已,至于说她“体胖惧热”,很有可能是一些人羡慕嫉妒恨的推论。

因为微胖基本是不会太热的,之所以体热是因为她自身体质的原因,我们不可把二者习惯性地联系起来。

还有,像之前所说,现在我们今天常使用一个成语,就是“环肥燕瘦”。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专家考证,这种说法始于苏轼。

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写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增!”于是“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便流行开来了,这样二者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知道苏轼本人的体形不算高大,且非常喜欢吃肉,所以肥胖是免不了的。

他的肥胖是出了名的,为此还多次遭到别人的调侃。

苏轼在这里突出“环肥燕瘦”,恐怕也是因为自己体胖,故想把杨贵妃引为“同调”吧!

但我们知道,苏轼是宋朝人,而杨贵妃是唐朝的,所以他无论如何是没有见过杨贵妃的,因此他臆想杜撰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李白则是见过杨贵妃本人的,他也写诗描写过杨贵妃的美。

如在《清平调三首》的第二首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红装。”

赵飞燕的身材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能够跳“掌上舞”,可见是多么的苗条。

而李白在这里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如果杨贵妃果真很胖的话,李白把她比作赵飞燕多少是有些不合适的,还有点讽刺意味。

既然如此,杨贵妃为何不发怒呢?我们知道李白写完诗以后,杨贵妃还是很高兴的。

所以由此可见,又有许多人推测,杨贵妃其实不胖,至少远远达不到胖的程度。

至于后世之所以产生唐朝以胖为美的推论,他们给出的结论是,因为人们对于唐朝以肥与胖为美的误解是源于唐朝的绘画像中的女子大多都是胖的,所以大家才会产生这个错觉。

可世界上,虽然唐朝绘画中的女子确实是画得胖,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女子是真的胖。

因为唐朝的绘画多以写意为主,在食物匮乏的古代,胖是生活优越的表现,越胖就越说明财大气粗。

所以,唐朝并不是以胖为美,而是以胖为尊。

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中国古代,我们如今见到的欧洲近代绘画中的人物也是画得胖,看起来就一副非常有钱,非常贵气的样子,所以,绘画中的胖,并不代表是真的胖,而是丰腴。

要知道在那个以胖为尊的年代,如果一位画家把人物画得瘦了,雇主都不乐意你把人画这么瘦,你这意思不是说我家里没钱,吃不起好的吃食吗?

而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能请得起画家为自己画像的,多也是手里也是不差钱的主,所以也就导致画像中的人物普遍偏胖。

其次,我们熟知大唐朝鼎盛时社会的风气开放,流行丰满的胸部,穿的也是齐胸襦裙装,除了胸以外没有显示身材的地方,所以当时的女性在胸部也是下足了功夫。

这种裙装分两种,但是普遍是对襟的齐胸襦裙范围更加广泛一些。

再加之,关中人脸盘比较大,所以也显得人更加肥胖,好像襦裙下藏了个大水桶腰似的,其实呢,襦裙下藏的是小蛮腰。

另外,唐朝绘画中的女子也并不是整个唐朝时期都是画得胖,在初唐时期,女子就画的不胖,而仅仅只是在盛唐时期的女子画得较为丰腴。

所以也就导致了人们都误以为唐朝是一个以胖与肥为美的朝代。

另外,盛唐时期已经开始流入胡人的东西,古时称呼的胡人也就是如今的北方的小伙伴们,而北方胡人大多是游牧民族,身高体壮,在身高方面中原人当然不能与之相论。

当时注重外交的皇帝,也鼓励人们多接触新事物,民风开化,在人们的饮食上,审美上等等各方面均也受胡人影响,胡化明显,胡人胖,所以唐朝人就跟风了,所以画像也多画得胖。

此外,如果大家认为文字记载不可靠的话,不妨看看唐人更靠谱的宫廷画和仕女图。

我们以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例。

在《步辇图》里,共有九个仕女簇拥着唐太宗前进,有抬撵的、打伞盖的、执扇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宫女的身材都是非常纤细的,根本谈不上肥胖。

即便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一些女子体态略显丰腴,但那不过是已婚的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罢了,况且她们都是些少妇,已经


状态提示:第三章 一个微胖老菩萨(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