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牛扎糖,苏青觉得她再看见什么也不会觉得吃惊了。
于是她的桌子上出现了土豆,米肠,血肠,春饼,各种各样的芝麻烧饼。
“夫人这是洋芋蛋,沿海传过来的。是夷人带来的,蘸酱味道还是不错。这是米灌肠是土蛮那里传来的,说是当地土蛮招待贵宾的最好的食物。这是内黄灌肠,是河南黄县传来的内黄灌肠,在这开店的是邱家族人,最是正宗。着春饼事云婆子烙的,您看看薄如纸,能透过字来。这是。。。。。。”老板一一介绍,结果店里的接连响起了老板来一份,来一份的声音。
苏青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些东西她竟然都认识都是后来存在的。可是她明明记得电视里的韩国人信誓旦旦说米肠是他们发明的,难道现在韩食就已经流传到了土蛮之地,这可是一个大西南,一个大东北。
苏青一样一样的品尝着,味道有着些许差异,但是却有着那种原始的风味。
有了血肠可惜竟然没有酸菜。当然也不能说是此时没有酸菜,最起码苏青看过的齐民要术之中就有酸菜的记载,只是她所见的酸菜和她记忆中的那种嫩黄色的完全不同,都是墨绿色的。难道这白菜也变易了。
“宋玺你可知道哪里有卖白菜的,或者是说菘菜。”苏青想着反正等着召见也不知道是何日,她知道最快的乳酸菌发酵法是两日,可是想了想,还是放弃了,她又没有腌过酸菜,而且如今有没有万能的百度当外挂。
逛完了集市又到布店买了些素色的布料。
一行人就浩浩汤汤的回了萧平所在的狗尾巴胡同。苏青真的不理解一群饱读诗书的大人,怎么就能忍受自己的住处叫做狗尾巴呢?
可是就是忍下来了。
苏青想了一路,回到萧家,看见余氏第一句话就是“嫂子,为什么叫狗尾巴胡同,不能改一个。我一路走回来都已经经过四个狗尾巴胡同了。”
余氏愕然,胡同的名字怎么得罪了她。她从小长在京城,早已经熟悉了一系列的狗尾巴胡同,猪尾巴胡同,鸡爪胡同,金鱼胡同,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的。
如今苏青这么一说,余氏也觉得好笑,想着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竟然住的地方都起着这样下里巴人接地气的名字,还真是有趣。
“瞧瞧,若不是弟妹说起我还从未觉的有何不正常的,如今你一说,我也觉得好笑的不得了。待你大兄回来,也好问问他,在这狗尾巴胡同住的如何?”
苏青说的不错,就如同如今的狗尾巴胡同里住的一共九户人家,其中六户家里是官员,剩下三家也是读书人。
苏青的疑问在萧平回来之后终于得到了解答,原来狗尾巴竟然是外来语,曾经元大都时是水井胡同的意思。不过萧平也觉得应该给胡同改个名字,否则不符合他高大上的风格。
想着也不过九户人家,他索性派人去挨家送了口信,问问有没有给胡同改个名字的意愿。有的话,大家聚一聚,改个名。其实不过是找里长说一声的事情,可是狗尾巴胡同没有里长。
起名字这种事情对于文人来说手到擒来,但是也麻烦的很,因为他们呢都有自己的意见。九家提出了十六个名字。
吃完晚饭,萧平兴冲冲的出去后,摇着头回来,回了家灌了一壶茶水。胡同的名字还是没有定下来。
前世就听说过京城胡同比较奇葩,如今看来这是古代留存问题。
“那不如叫高义博胡同。”苏青纯属想到前世的梗,胡说的。
萧平想了想,估计最后真的可能是这样不了了之。
一个女人等于三只鸭子,一群读书人,等于一胡同鸡毛。有着大理寺萧判官之称的萧大人也有抓狂愤怒的时候。
古时候邻居是个很奇怪的群体,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有多大的背景都要做到与邻为善。就像是这个胡同里还住着刑部天官,萧平的大老板,可是在胡同名字上,不止萧平寸步不让,就连那些邻居也丝毫不退。
还未到数九寒天,结果就一天比一天难过,萧府门外每天来送烧柴的人络绎不绝。
整个萧家都升级了一下,就连门房都盘上了火炕,屋外寒冬腊月,室内温暖如春。余氏发现她养的花竟然吐了新绿。虽然自家的屋子矮了半米,但也是值得的。只不过每天拿钱买烧柴,还是忍不住肉疼。她算是发现了,苏青带来了一群侍从根本就是少爷。
其实余氏还真是冤枉苏青,这些侍从大多是都是苏红新分到手的伙计,原本都是孤儿,后来跟着小三小四他们一起长大,从小读书识字,好水好米养大的,早已经习惯了。如今刚刚长大,分到苏红手下,结果还没干活,就当起侍从,到京城来了。
这是阿福安排的,他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更何况,这些孩子还真算不上读万卷书。就像他们自己就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读书人。
一大早就开始装车,今天已经是来到京城的第四天,萧平那边也打好了招呼,苏青和苏红今天是要去城郊,见家人。
余氏跟出来不停叮嘱,苏青看着她穿着浅色的云肩,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劝了几次让她回去,结果她还是坚持要送。苏青看看余氏,又看看自己和苏红,完全两个季节。从来了之后,她和苏红的常服就是皮袄,皮袄,皮袄。当然她的里边还套着棉袄,现在外边还披了斗篷。而苏红的一件皮袄,也要比余氏暖和很多。
“嫂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