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勇士们,干掉这些布里亚特人!”为首的一声令下,哥萨克再次催动了战马。
对面的清军骑兵中,面对着几乎两倍于己的敌人,一种“以卵击石”的不安情绪逐渐蔓延开来……眼瞅着军心就要有所动摇,一名兵士终于迸发出一声中气十足的呐喊:
“大清勇士、陷阵之志!中华锐士,有进无退!”
于是,接下来这八十名镶蓝旗骑兵,异口同声的连番喊道:
“大清勇士、陷阵之志!中华锐士,有进无退!”
“大清勇士、陷阵之志!中华锐士,有进无退!”
“大清勇士、陷阵之志!中华锐士,有进无退!杀!杀!杀!”
这种气势的陡然提升,却是半兵半民、半官半匪的哥萨克意想不到的。他们根本听不懂对面在喊些什么,甚至更加纳闷:这些原本和自己一样只善于冲杀,而且“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布里亚特人”,为何今天已经明显处于下风,却依旧这么执着的要来送死……但对手这种视死如归的气场,他们却分外明了。
顿时,两队马军尚未再次接触之前,精神战场上的形势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
哥萨克人哪里知道,这一牛录的镶蓝旗,正是当日弘毅出宫去松竹斋结交文人墨客之后、返回宫城之时,在正阳门箭楼前列队迎候他的那批兵丁!当时小玄烨刚刚校阅完禁旅八旗不久,在索尼的护卫之下回宫,走过雄赳赳镶蓝旗侍卫的队列之前,坐在轿辇里高呼了这一句他创造发明的“军旅口号”,这可给乌恩其和他的手下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平日在训练的时候,特别是在气势低落的关键时刻。他们总会高呼起来,互相打气、提振士气。【参见第六十章——《父子亲情浓》和第四十九章——《扬名八旗军》】
今日眼瞅着自己人数上吃亏,有些兄弟的确是开始瞻前顾后了。不知道哪位仁兄终于想起了这句“气壮山河”的口号,急忙大呼一句。果然。连喊三遍之后,每个镶蓝旗弟兄似乎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杀!”
旋即,大清铁骑也同样催动了战马,这八十名其骑兵在一面蓝底龙旗的引领下,义无反顾的向前方发起了冲锋!双方相向而行、越来越近,八百步……五百步……四百步……瞬间已不足三百五十步!
不料,就在哥萨克骑兵又开始把手中的军刀在头顶上晃划着圆圈的时候。对面原本铁板一块的“布里亚特人”却突然像流水遇到了岩石似地,不约而同分做了南北两队,而且纷纷张弓搭箭——
“嗖——”
“嗖嗖——”
“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
满洲骑兵惯用的“骑射”本领终于大显神威了!实事求是的说,八旗兵拥有古代骑兵中最为出色的射箭本领。很多人拿八旗兵和蒙古兵对比。其实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因为八旗兵中本身就有很多蒙古人。而八旗兵的骑射,继承了蒙古骑射的很多特质,比如远距离用力大的角弓射,近距离用轻巧的弹线弓射。这都是蒙古骑兵的特长。但是八旗兵在角弓上做了明显的改造,使得角弓力度增大,穿透力更强,射程可达二百米。一个在二百米外站着的敌人,可以被一个八旗兵用角弓准确射死。这正是八旗兵最大的特长。
此时的哥萨克尚未大范围普及火枪,虽然也用弓箭,可准头却较之八旗差了远了。他们的一贯战法,就是横冲直撞,用马刀说话。只是在下马步战或者追击溃敌的时候,才会用上那张略显单薄的、短小的单弓而已。故而,后世之人一提到哥萨克骑兵,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哥萨克马刀,绝不会想到他们的弓箭还会有多么出众!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惯于中央冲锋的哥萨克措手不及,处于马队中央的骑兵只能眼睁睁看着两翼的同伴去和敌人单打独斗,而自己不得不选择继续向前冲,以便于尽早调转马头杀回来。于是,哥萨克人数上的优势瞬间化作了乌有。非但如此,兵器上的对抗,哥萨克也落了下风。
清军的雁翎刀除了刺杀,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割”——离得远远的,侧面伸出来刀刃就可以任凭战马飞奔,单反碰到谁的身上那就是致命一“割”!而有一定弧度的哥萨克马刀,却是要用来正面“劈砍”才最最给力,但此时的清兵都在他们的一侧,而不是正前方……
第二个回合之后,双方之间的数量差距,迅速从差不多五十多人缩减到了不足二十!
“哥萨克勇士们,散开队形,将这片空地填满!”领头的哥萨克头目及时做出了针锋相对的策略变更,以求克敌制胜!
“杀——”
“乌拉——”
第三回合,双方都已经杀红了眼,再也不用什么鼓动了,两队人马再一次碰撞到了一起。
这一次,清军的骑射对哥萨克虽然还有些效果,却不如第一次来的明显了。这种时候,战术已经不是关键,双方只是在较量单兵素质和意志品质了……
就在河畔空地上演着中世纪的骑兵对决的时候,乌恩其已经如愿俘获了罗刹人的两位醉醺醺的头领!但随之而来的坏消息,却是他和他不足二十人的手下,已经被三倍于己的罗刹骑兵团团包围!
好在有人质在手,哥萨克人也不敢贸然发动强攻。
“对面的布里亚特人,你们好大的胆子,怎么敢劫持我们的队长大人?赶快送还他们,否则今后你们别想再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