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回到民国当大帅>第437章 磨刀赫赫(五)

奠骜拿着自己的礼帽站起身来,突然对高尔察克说了一句:“将军阁下,战争是长期的,不是计较一日短长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生命,哪些您的追随者的生命。人首先是要活下来,然后才能考虑其他的。那位可靠的朋友对于您的黄金兴趣不大,他更希望跟随在您身边上百万俄罗斯精英能够活下来,那不光是俄罗斯的希望,更是人类的希望。”

高尔察克听到这句话,突然目光如炬的看向奠骜,似乎被说中了什么,奠骜去没有再说话,只是弯腰鞠躬转身离开了。

正当俄国内战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的内战也已经是在磨刀赫赫,快要开场了。

“你就是孙美瑶”在徐州的北伐军司令部,刚刚被任命为北伐军总参谋长的白崇禧十分平静的看着眼前的一个山东汉子然后说了这句话。

这个名叫孙美瑶的山东汉子点点头:“感谢青年军的兄弟在徐州收拾了张宗昌这个狗肉将军的土匪兵,替俺们沂蒙山地区死难的乡亲们报了仇。”

白崇禧没有说话,前年山东民变的事情他是知道。事实上正是因为这场民变,当时负责徐州地区作战任务的陶峙岳才能从容不迫的完成兵力部署,而已经击败吴佩孚侵入河南的张宗昌才不得不回师山东。可以这么说,眼下南北的军事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和这次民变是分不开的。但是这次民变的最终结果青年军却不是特别关心,因为这一次民变确实是在他们计划外的,当时无论是军情局还是党务调查部都没有参合其中,而等他们打算派人去联络这支起义军的时候,民变已经被张宗昌调集大军以雷霆之势给扑灭了。

而孙美瑶的大哥孙美珠就是这次民变的带头人,当时在和张宗昌大战三场之后,作战水平低下的起义军自然是被直鲁联军打的溃不成军。

孙美珠带着二千多号人朝着胶东地区撤退,不成想这个时候驻扎在青岛的日军出动了,双方在诸城发生了遭遇战,孙美珠在这次战斗中被日军击毙。而残余的人马在当时只有19岁的孙美瑶带领下再次逃回到了沂蒙山地区,幸运的是,直鲁联军已经大举进攻徐州去了,所以孙美瑶活了下来。

再往后就是震惊世人的徐州之战,二万直鲁联军精锐在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青年军依靠凶猛的火力全歼。而缺衣少食孙美瑶则和军情局山东站的特工建立了联系,随后获得了南方的秘密补给,成功的在沂蒙山地区存活了下来。队伍也扩大到了五千人的规模,渐渐又成为让张宗昌头疼的存在了。

这一次白崇禧奉命组织山东之战,熟知兵法的他自然不可能任用敌军特别是日军后勤线畅通无阻了,更何况根据日军在远东地区作战的情况汇总来看,号称战无不胜的大日本皇军在红俄游击队面前是毫无脾气。所以这个战术是可以在山东地区继续使用的,只要自己想办法把决战的地点控制在远离青岛的地方,那么日本人的后勤线就只能是被动延长,可该派谁去承担这个破坏任务呢?孙美瑶这个地头蛇自然是首选。

“我们计划在山东境内组织一支游击队,然后用这支游击队去袭击日军的后勤补给,搜集日军的部署调动情报,而你和你的队伍是最符合这支游击队要求的存在,但我很想知道你自己的想法,你愿意干吗?”

孙美瑶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立正还是会的,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道:“只要是跟小日本玩命的差事,卑职万死不辞。”

白崇禧满意的点点头,最近这两年他自己的人生路也走的起起伏伏,想想两年前自己在欧洲指挥二十多万雄兵大破德军的时候是何等的威风。不成想自己居然动了上位的念头,鬼使神差的和汪精卫见了一面,如果不是自己最后守住原则没有参与刺杀阴谋,那么刘俊强和海军那帮子将官的结局就是自己的下场。

偏偏白崇禧的野心总算还是可以节制的,所以最后也是最要命的那一步他没有跨出去。而当王振宇真的杀人的时候,白崇禧才平生第一次对王振宇产生了恐惧,而且是深深的恐惧,无数个夜晚他都从噩梦中惊醒,梦中一群群佩戴白色臂章的武装宪兵破门而入然后逮捕自己,或者是一些穿着一袭黑衣的人突然朝自己开枪。这也就是为什么白崇禧对于自己的警卫人员从来没有半分好脸色的原因,在他的心里这些警卫都是军委警卫团指派的,都是不可靠的,随时可以从警卫人员变成逮捕人员。

这种心理压力巨大的日子白崇禧足足过了半年多,直到从欧洲回国述职的李宗仁同自己深聊了一夜之后这种负面情绪才得以有效缓解。

随后就是长达一年的赋闲时间,不过对于虎口脱险的白崇禧来说,能保住小命和待遇就已经很是不错的了。也许真的是苦尽甘来,白崇禧终于被王振宇再次想了起来,并且再次被任命为北伐军总参谋长,而且这一次是货真价实的参谋长了,足足二十个师的兵力被划到了北伐军的麾下,此外还有空军和装甲部队,可以说这是青年军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多兵种合成作战。而能够指挥这样一直军队作战中的高级将领除开王振宇自己,也就是万总参,李宗仁,白崇禧等不超五个指头。而这里面真正有能力指挥如此大规模合成作战的估计也就是他白崇禧了,在赋闲的这一年里,白崇禧并没有自暴自弃或者自污求安。如果那样做就不是白崇禧,他依然如同一个职


状态提示:第437章 磨刀赫赫(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