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老师谈话的几天里,我一直寻思着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支持。此时《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一书中的一段话给我带来了思考:上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对1528名智力超常(这些人平均智商高达151,神童的标准也才不过是139)的儿童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其中一部分人成就很大,另一部分人成绩平平。分析发现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在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等4个方面,它们认定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它让我认识到,智力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性格基础上才能让人走向优秀。而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这四种品质是书上学不来的,它只能通过反复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而孩子的社会实践主要就是玩。再通过深入分析,我发现较好的记忆力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保证。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一场关于培养王喜乐玩的能力及改善记忆力的教育帷幕在无为中悄悄拉开。
我认为,如果用学习内容作记忆力训练素材,虽然对课堂学习和分数有帮助,但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在有意抓学习,时间一长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为此,我得全部素材都取决于生活,努力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孩子的记忆能力。总体上说我用了以下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三种方法:
第一、回忆记忆训练法
这种记忆训练法,就是把识记材料不加修改地重复出来。
记得,我第一次把儿子叫过来说要考考他。他那胆怯的样叫我好笑。 “考,考啥?”儿子惴惴不安地小声问。
我给你从3位到12位的10组数,每念一遍,看你能不能重复出来,重复的数字越多越好。数字组成是这样的:
921
1458
79658
813546
3146725
28948175
354813617
9785927453
62587374135
357847543891
“简单。”儿子摆开架试。这是上学以来面对家长的“考试”,儿子第一次这么积极。当数子重复到6位时,儿子遇到了困难。欢笑中,儿子一遍一遍的要求重新再来。这种训练是多样的。我时常会把数字换成几个字、几何图或其它符号。总之,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为主,经常变着花样在说说笑笑中帮助孩子提高过目记忆能力。
第二、再认记忆训练法
这是种被识记后能否再认识的方法。再认记忆力训练的具体作法是:在孩子写数学作业的时候,我一般都会以玩得方式为他安排三次再认记忆力训练。通常我让他看20秒钟生活最常见的十件物品,比如:铅笔、钢笔、书、小纸团等。或由我给他慢读物品名称,一般2秒钟一件。然后让他做点简单的算术作业,再说出上述物品的名称。一开始孩子感到十分困难,却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欲,经过一段时间情况就有改观。
第三、视觉感受训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似图形找不同。
根据孩子认知特点,图形难易交叉,一般一次训练中最多找两幅。它在发展观察力的同时,也能让孩子安静的坐下来一会。
以上三种记忆训练,一般在孩子不紧的时候,我就与他一起比着玩上十分钟。他高兴,我也得到了亲情上的满足。
其实,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儿子只是针对课本学习的分数不好,不顶于他学习不好;学习的内容千罗万象,成才的道路各有不同。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非要让那么多的孩子吊死在一棵树上呢?无论我怎样想但现实是残酷的,我必须要让儿子从“差生”,那种恶劣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做不到这一点别说让孩子获得进步,就是将来有个正常心理都很难。用什么法子才能让儿子在学习弱势中获得强势心态的支持呢?
儿子在小学而我在中学,上学时间难见一面,我觉得只有积极关注他生活中的事才有出路。为此,我给自己规定要时常问儿子两件事。第一,最高兴的事;第二,最不高兴的事。想办法让孩子把想说的和不敢说的都讲出来,一来能了解孩子最真实的生活,二来还能减轻孩子对学习成绩的焦虑。
十一月初的一天。中午放学,走在路上,见儿子似乎有心事,就问他今天最高兴的事是啥。他说老师检查作业没让他去站小方格。“什么小方格?”我问。
“作业写得不好,上课表现不好的同学经常站的地方。”儿子说。
“噢!明白了。爸爸小时候也常去小方格。我们那时叫罚站,没关系,小孩子经常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不断努力就会进步。”我不紧不慢地说。
儿子听了我的话,像是原野中的夜行人看到灯光似的,眼神猛然一亮,脸上的愁惨之气一扫而光。
“不快乐的事呢?”我问。
“陈志广又让老师狠狠骂了一顿,我看他挺可怜的。”一向粗声大气的儿子,声音变得细了起来。
“老师为什么骂他?”
“学习成绩差呗!”儿子话语中透出怜惜之情。
在这几天的交谈中,儿子每次都会提到陈志广同学。说话的意思无非集中在两点:一是自己学习比他好;二是他受到的批评比自己多。这引起我对陈志广的好奇,就问妻子是谁家的孩子。“你不知道?亏你还是老吉兰太的人!”妻子略带嘲讽地说。
“我真不知道。”我说。
“是‘二毛楼’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