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年的名字像一个笑话似的快速传遍科汇集团。门卫室看门的杜老头儿这几天成了忙人——据说他认识刘青年。
刘青年来报到时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杜老头儿,两个人聊过半个多小时。据他说,刘青年挺能说的。
听了刘青年竞选的事,老杜头儿又得出一个结论:这孩子够有胆!放在自己身上,刀架脖子里那话也说不出口!
人们找老杜头儿了解过之后,都是一脸不屑地笑——老杜头儿却不以为然,期望着哪天能再见到刘青年。
在食品公司,刘青年更成了名人。刘青年属于销售部,这些天便总有些人神神秘秘地来“办事”,看到门口坐着的刘青年,便得到宝贝似的一脸欢喜地走了。
“青年你行呀!”刘青年对面坐的大个儿李笑嘻嘻地说,“快赶上潘小江了!”
这阵子正流行一个叫《过桥》的小品,主角潘小江,个子与刘青年差不多矮,但唱的高音绝对出彩!
刘青年仍一脸无辜,也没当回事,叹着气说,“这就叫人闲是非多啊!”
——确实闲。销售部在编7个人。经常在岗的三个,除了刘青年和大个儿李,还有个管报表的蔡大姐。她爱人是商务局的,跟着原来的老局长,早几年食品公司红火时调过来,后来钱大旺成了商务局老一,蔡大姐爱人不得志,原地踏步,蔡大姐也一直在这儿呆着。平日里也没什么活儿,蔡大姐隔三差五来一次。其他人则几个月不露面,刘青年来半年了都没见过。
办公室平日就刘青年和大个儿李。每天来了一杯茶,一张报,到中午了去厂门口“豆豆”米线馆,两块钱一碗,吃个差不多饱。刘青年来上班后第一个月工资110元。一天两碗豆豆米线,不太够。向大个儿李借了50元,勉强撑了一个月。第二个月开始发到180元,缓和了些,但还是只能以“豆豆”为主食。好在就一个人,也没啥其他大的开支,刘青年这刚踏入社会的日子过得不咸不淡。
大个儿李名叫李子团,家是郊区的,早晚回家吃饭,平时要比刘青年阔绰不少,不光吃“豆豆”米线,偶尔能来碗烩面小菜。但大个儿李跟刘青年可不一样,他已经26岁了,在好多人家孩子都可以会跑了。论相貌他身高一米八,虽有些偏瘦但脸盘子正,突出的特点是白,如果再戴上一副眼镜简直是标准的知识分子形象,最起码也算得上一表人才啊——可就因为这个破地方,偏偏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家里老催,他心里也急,动不动就一脸悲怆地和刘青年来一句“形势逼人”啊!
他也想换个单位,可根本没门路。当初家里东拼西凑的,借了一大笔债,好不容易买到了这个集资工身份,轻易也割舍不下。
本来大个儿李是在车间生产线上。四年前,食品公司形势正一片大好,“鹰天”火腿雄心勃勃要冲向全国,冲向亚洲。钱大旺亲自组建了一只50多人的销售队伍,都是从生产线上临时选拔的。大个儿李也每天背着一袋子大号的火腿冲向附近的洛城,宛阳,许州……
跑了一年,省里还没有冲出去呢,形势就开始大转变,“鹰天”火腿如重病加身般从峰顶直落低谷,真个是飞流直下,一发而不可收拾。
人们这时各显其能。不少人摇身变成了“鹰天”的客户,自己租个门面房,开始做起了生意。他们不只卖鹰天,还卖洛花,雨滴……
大个儿李那时不懂,一直老老实实跑“鹰天”。可销量越来越差,跑的范围越来越小。到近两年,车间几乎开不了工。
销售部人员转行的,回车间的,调出的,甚至干脆不上班的都有,只留下大个儿李在守着。去年又来了个刘青年。
大个李在感叹形势逼人的时候便拿刘青年安慰自己:你看大学生不也是这样吗。毕竟每月还发着几个工资,就这么混着吧。
可从去年11月开始,每月180块的工资突然不发了,已经连着三个月。春节时也只发了100块过节费。
马上又到了发工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消息。——这让大个儿李恨不得一砖头去砸了财务室。
“”干啥吃的吗?管财务的没有钱!管个毛线!”
刘青年正坐着看报纸,看大个儿李从财务室回来后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噗嗤”笑了。
“没有就是没有啊。她们又不能自己印钱去!”
刘青年知道公司是真没钱。他出差过一次,跑到洛城找客户,想着把老户拾起来。出去四天,车费住宿花了80元,一直没报销出来。
蔡大姐去财务上问过,说是总公司现在没给钱,等外边帐要回来发。
外边真有帐,刘青年听说过。除了科汇集团内部欠款,洛城那个客户也有一笔五万多的。客户说是早还了,给了原来的业务员。可没有凭据。老业务员早辞职了,打官司的话还真能要回来。
——但刘青年估计客户十有是还了。这种事大家心知肚明。他听大个儿李说过一些老业务员的事。不过,大个儿李相比那些人年纪轻,却不敢做一些出格的事。他还想着熬个国家人身份呢。
“唉,你说,这样子也真不是办法啊!”大个儿李绝望地看着刘青年。
两个人搭档半年多了,他对刘青年还是蛮佩服的。别看刘青年个子小,但脑子反应快,有主见。拿这次竞选来说,他不吭不哈地就去报了名。凭这份勇气,真不愧是大学生!
所以大个儿李经常和刘青年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