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1908远东狂人>第571章 南洋攻略(上)

[m.2345xs.cc 2345小说网]【供精彩。

第571章南洋攻略(上)

斜阳西沉,晚霞映红了海面,远处归帆片片,近处汽笛声声,这里是加坡。

作为大英帝国远东地区重要的殖民据点,加坡的地位位置以及相应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这里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关键点,是一座军事要塞,只要英国皇家舰队控制了这里,就控制住了东南亚甚至是整个亚洲地区的战略形势。

披着晚霞,一艘巨大的灰色军舰缓缓驶进了加坡港,跟着前头的那艘引水船,一步一趋,那船尾飘扬的海军旗表明,这艘船不是英**舰。

这是巡洋舰“海圻”号,中国海军第二舰队的旗舰,同时也是现的中国海军有战斗力的大型军舰,这艘军舰标准排水量为四千三百吨,主炮为两门八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副炮为十门四点七英寸速射炮,全舰长一百二十九米,宽十四米,吃水五米,十二台燃煤锅炉驱动两台蒸汽机,双轴推进,一万七千马力的发动机总功率可以保证二十四节的高航速,舰体拥有装甲防护,装甲厚处为五英寸,这艘军舰确实可称一时之雄,是当时著名的“阿姆斯特朗型巡洋舰”的典型代表。

不过,这样一个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二十世纪初叶,这艘完工于十九世纪末的防护巡洋舰已有些落后于时代发展了,虽然设计之初,“海圻”号就强调了高航速、大续航力、高适航性、猛烈火力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相比现各海军强国装备的型巡洋舰,“海圻”号确实已有些力不从心了。

但是“陆主海从”的国防政策下,中国的海军舰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购买想要的军舰,战列舰、重巡洋舰,这些重型军舰目前来讲就是一个遥远的梦,可望而不可及,虽然德国、美国的造船厂都曾表示出愿意为中国海军建造战列舰的意愿,但是对于经费捉襟见肘的中国海军而言,这有限的经费要“用到合适的地方去”。

“把有限的海军经费用到合适的地方去”,这是民国大总统赵北的原话,总统说一不二,由不得海军指手画脚,于是,德国的战列舰就与中国海军无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几艘德国的潜水艇,以及相应的技术转让与人员培训,中枢政府是打定主意要自己建造潜水艇了。

对于潜水艇这种式武器,海军内部看法分歧严重,一些人认为这种水下突击兵器是剑走偏锋,如果运用得当,未必不能奏功,但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水下突击兵器是哗众取宠,并不看好潜水艇的战术价值以及战略价值。

黄钟瑛对潜水艇的观点介于两者之间,他虽然认为潜水艇拥有一定的战术价值,但是同时,他也认为这种武器如果用来进行战略威慑的话,未免有些托大了,毕竟,这样一个讲究重装甲、重火力以及高航速的海军时代,潜水艇这种军舰未免有些不入流,而且那种海面之下躲躲藏藏的作战方式也难以给人以那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所谓的“战略威慑”,讲究的就是一个视觉冲击,一艘巨大的战列舰与一艘鬼鬼祟祟的潜水艇比起来,显然是前者给人的印象加深刻。

作为海军第二分舰队的司令,黄钟瑛虽然并不看好这个时代潜水艇的战略价值,不过他倒是理解中枢的苦衷的,经费的短缺固然是重要原因,国内的工业建设确实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国防军也只能偏重于陆军建设,但是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匮乏也未必不是次要原因,战列舰不比巡洋舰,对于各级军官的要求加严格,虽然海军努力争取了一些留学名额,可是那只是杯水车薪,中枢看重的是轻型装备的人员培训。

没办法,这个国家太虚弱了,黄钟瑛深有体会,虽然过去的两年里,工业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可是还不足以扭转国势,这需要时间,需要全体国人的奋斗,尤其是军人的奋斗。

“司令,我舰已经进港,引水船发来信号,同意我舰抛锚。”

一名副官走进舰长室,向黄钟瑛报告。

黄钟瑛的思绪被拉了回来,也没说什么,现军舰由舰长指挥,他这个舰队司令完全不必过问这些琐事。

戴上海军礼帽,黄钟瑛带着那名副官离开了舰长室,登上舰桥,举起望远镜向加坡港眺望。

此次率领“海圻”号访问加坡,黄钟瑛是肩负特殊使命的。

前不久,刚刚青岛与德国访华舰队完成了联合军事对抗演习,之后,统帅堂一声令下,“海圻”号就青岛港添加了燃料和淡水,然后转舵南行,沿着中国海岸一路向南,以“访问南洋”为幌子,先后访问了菲律宾马尼拉、越南西贡、暹罗(泰国)曼谷,终赶到了加坡,这一路过来,各地华侨闻讯蜂拥而至,都想亲眼看一看中国的军舰,毕竟,这是共和时代中国的舰队第一次巡游南洋各地,无论是那军舰上的五色旗,还是那些剃着板寸头的水兵,都给华侨耳目一的感觉,参观军舰的时候,涕泪齐飞的人不少数。

现,“海圻”号终于赶到了加坡,并将这里多逗留几日,加坡是华侨南洋地区的根据地之一,中枢政府的公报上特意点明,“海圻”号将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招待当地的华侨代表,借此向这些海外游子表达中枢的谢意,当年的革命党人反清起义,如果没有这些南洋华侨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国内的工业建设与实业投资是离不开这些眼光加开阔的华人支持。


状态提示:第571章 南洋攻略(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