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之间,青翠茂密的树木若隐若现,一条蜿蜒曲折的公路盘旋而上。公路延伸到两座山峰连接的关口处穿了进去,一片豁然开朗的平坝出现在眼前。平坝四面环山,中间是一块块或长方形或圆形的稻田,一望无际的青翠稻苗使劲的探出了头,每一匹秧苗叶的顶端都顶着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朝阳的余晖里,露珠闪闪发亮,仿佛一颗颗美丽的钻石。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坝子中间穿流而过,一直流到山峰下面,形成了美丽壮观的马潭瀑布。在稻田的中央有一座十来米高的小山丘,据说是祖辈们同心协力堆起来的,中心都是结实的石块,外围是整齐的草饼,顶部是平坦的空地,这就是寨子里的“营盘”(是寨子上年轻男女玩耍、对歌的地方)。坝子两边依山而建的木瓦房,瓷砖房在树丛中露出了美丽的门面,那就是我们古老而神秘的布依山寨。山寨有个大气的名字叫‘摆城’,名字里包含了山寨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山寨里住着布依族、苗族还有随后嫁进来的汉族,大家在这座上百年的山寨里繁衍生息,度过了一代又一代。在山寨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直到改革开放后,也会有那么一些人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去淘金,但到了最后都回归到了山寨里。这里流传着古老的布依族文化,“三月三”、“六月六”赶歌会,“牛打场”、“春节运动会”等大型的山寨活动,“棉耳粑”、“花米饭”、“包谷粑”、“十样碗”、“血豆腐”、“米豆腐”、“黄甜粑”、“霉豆腐”、“水豆豉”……等各种美食,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想要了解请听我细细讲来。
布依族的节日多和祭天、祭神有关系,住山靠山,依山傍水,祈求天神消灾免难,让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幸福安康。民族节日里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都是祭天活动。农历二月,是山寨里人们准备春耕的的日子,为了祈求来年的庄稼丰收,每家每户会在山间或者家门口摆上供桌,点上香烛,向天作揖,向地作揖,求神赐予风调雨顺,消灾免难,五谷丰登。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大人们都很虔诚、认真的祭天、祭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现在这样的节日只有少数人家会过,而且也不像小时候那么隆重了。和汉族一样要祭祖的清明节在布依山寨里还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就是通过清明节那天的天气好坏预测来年的庄稼是否丰收,当地的人们一直有“清明当天雨泱泱,高坡两邦谷满仓;清明当天暖洋洋,高坡两邦包谷黄。”这样的说法。人们也会通过当年山里生长的‘棉耳菜’的长势来看来年的气候,所以清明节在布依山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吃‘棉耳粑’。‘棉耳粑’是用蒸熟的糯米和煮熟挤干水的‘棉耳菜’充分融合搅打而成,吃起来很有嚼劲,还有一点点野菜的苦味。三月三,六月六也是人们为了庄稼长得更好,粮食更丰收祭神的节日会了,因为人们从山上祭神回来要走很长一段路,所以年轻男女就忍不住唱起山歌来,这边唱,那边合,最后大家干脆都跑到寨子前面的营盘上休息对歌去了。在营盘对歌,阵营分得很清楚,男的一队,女的一队,但对到最后会有这种情况,对歌的男女互相看上了,他们就会手拉着手走下营盘自己约会去了。离别的时候女生会送给男生信物,自己的头巾或是围腰,凭着这些,下次男孩可以到女孩家去找女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约会、谈婚论嫁。我记得小时候,每次的赶歌会都很热闹,满山满岭都是人,有观望对歌的,有在路边支摊子卖糖食果饼、针头线团的、卖凉粉、凉面、‘米豆腐’(用大米做成豆腐一样的食物,切成手指大小的长条,配上山里独有的凉拌折耳根,干辣椒粉,自家做的酸汤,酸辣,搅拌均匀,夏天吃起来开胃爽口)的,还有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大家都穿着鲜艳的新衣服,女的头上戴着白色或者粉红色的头巾,腰里系着黑色带花的围腰,男的穿着天兰色的中山服,孩子们身上、头上都带着五颜六色漂亮的花边。路边的摊子上也都撑起了遮阳伞,红的,黄的,绿的,蓝的遮阳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显声满寨飘,叫卖声一路响,孩子们的打闹声四处飞,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这种热闹的赶歌会不光我们山寨有,很多贵州的布依山寨都有,而且每年因为赶歌会,都会有数不清的青年男女成就了好姻缘,这是一个美妙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爱的节日。但是,惋惜的是随着年轻人离家打工越来越多,现在这种节日已经不多见了。在布依山寨里,七月半是祭祖的日子,有的地方也叫“鬼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给往生的祖辈供饭、烧纸钱,这些纸钱整齐的叠放在白纸糊的口袋里,口袋与a4纸一般大小,上面写着往生祖辈的名字。傍晚,这些装着烧纸的白口袋或是在家的堂屋里烧,或是直接到祖辈的坟前去烧,那天山寨里都弥漫着烧纸和木香的味道,到处充满了深深的哀思。小时候还听老人们这样讲,山里的刺梨要过了七月半才好吃,因为七月半那天鬼神出没,刺梨都被鬼神掐过,就变成熟了,当然这只是传说,没人求证过。但七月半要在家周围点香路,点香瓜是实实在在的。妈妈说点香路,点香瓜都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