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祈雨与往常不同。象首辅大臣张无臣就有这种切身体会。
那场求雨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特别是宣王那响亮而威严的唱词和声音,反映了西周末期那场大旱的严重,抒写了周宣王为旱灾难解而愁苦的心情。只要经历过那场求雨盛会的人,只要闭起眼睛,就立刻会在记忆中浮起当年宣王祈雨的一幕幕情景。
这件事大约发生于公元前800年左右,距今大约2816年了,具体是8月4日,完美主义者和数字控可略过此节。反正大体上就在那个时代,没有必要搞的那么清楚。法官审案也只是关注案件主体事实。
在经过的仪式中,宣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普天之下表示了他关心民众的诚意。这是自宣王当国王30多年以来,京城第一次冬天如此少雨干旱,京西一带冬天连雪都没有下过。次年春夏之间干旱更甚,河流见底,井中无水可吸。从中央到地方,对此极为焦虑,中央在命令各个地方官求雨无效之后,他决定亲自向上天祈祷。
所采用的祈祷的仪式,一部分由礼部在档案中参考成例草拟,但具体细节却出于宣王御制,比如要求全体人员徒步走赴天坛圆丘而置轿马于不用,就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
仪式举行的前三天,宣王已经斋戒。前一天,他又在宫中奉先殿默告祖宗。致上天的表文则亲笔称臣签上姬静的名字,先一日送至南郊神库。二日黎明,宣王驾到南城门,他的卫士和随从排开成为一个长方形的队伍。此时礼官报告,各官在大明门整队已毕,宣王就开始步行出发。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宣王在天的下面,地的上面,人的前面,“装神弄鬼”,这样说有点不敬祖先。在当时的宣王来看,他是唯一可以充当与天地人三位交流的人。
刘慈欣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科幻小说,也可以说是神话小说,甚至可以说是魔鬼小说起名叫《三体》,就是来源于对天地人的思考和想象。在他看来,世界不是平面、不是立体,而是n维,只是你不认知罢了,因为人们愿意停留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世俗层面,不愿意相信没有看见的也是真实的理论,由此说来,现代人至今还没有走出古代,只不过在地球上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就看看你手中的旧船票,能不能登上历史的客舱罢了。
否则,就不会有人惊叹,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历史就是历史,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物证,容不得歪曲和演绎。然而,这只是理想的客观反映而已,烦人不?
宣王求雨的活动终于开始了。镐京的居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庄严而朴素的仪式。所有的人员,包括宣王、文武百官和宦官,一律穿黑色布袍,颈部和下缘以红布镶边,平日的金银玉带此时全部不用,代之以牛角带。旗帜和乐队也概行免去。
大街左边是两千名文官,右边是两千名武官,都列成单行两相对称,浩浩荡荡,和宣王一起步行前往天坛。这些幸运的居民得到了一生中唯一的机会亲眼看到了当今天子。
祈雨的队伍经过大街,一切交通当然需要暂停。也就是交通管制。但是宣王平时出行时采取“除道”措施。
就好象大家熟悉的,在戏台和电视上看到的诸如“威武、肃静、回避”之类,那架式和场面绝对让人心浮气傲,走路都象踩在云顶上,看都不用看,保证脚脚有云,脚到云到,呼风唤雨,舍我其谁!
没有享受到权力带来的好处,绝对体会不到权力带来的快感。所以,权力让人着迷,着魔!所以,权力让人着凉,着火!即要求全部店铺关门、行人敛迹的规定,这次却免予执行。
这也是王恩浩荡,允许小民有一睹天颜的机会。居民们所看到的宣王姬静是一个相貌端正、仪表堂堂的中年人,脸圆须短,身材稍胖。他以如此虔诚的姿态迈着稳重的步伐,使看到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对宣王来说,这二十里之遥的长途步行当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的如此跋涉,而且当时的天气已愈来愈热。
天坛圆丘在镐京城南部,为宣王的祖父文王所建。宣王在这同心圆的最下一层石阶上跪下祈祷,上香之后,又向上天叩头4次。对于宣王为民求雨的故事,《诗经》在《大雅云汉》这首诗中,就专门记载了周宣王向上天求雨的祷词。
宣王声若洪钟,状如挺松,发表祭文,曰:
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空。
我周王无奈仰天长叹,当今百姓有何罪过!
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
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
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
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熏蒸。
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
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
后稷恐怕难救周民,上帝不理受难众生。
天灾这般为害人间,大难恰恰落在我身。
父母先祖神灵在天,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渺渺苍天高高上帝,难道迫我离此出逃!
一向恭敬诸位神明,不该恨我怒气难当。
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怎样止旱令我忧伤。
最后仰天长号,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