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德意志涅盘>第72章 国社党的发展

“我最亲爱的朋友,再见到你我真是太高兴了!”

装饰普通的旅店房间里,阿道夫·希特勒给了方彦一个大大的拥抱,那张略显憔悴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完全没有半分矫揉做作的应付之意。眼前这名青年不仅是国社党的重要资金援助来源,更是希特勒在种族主义上的“同道知音”,昔年在兰德斯堡监狱中的那番畅谈、以及这些年的书信往来,都让他对方彦产生了强烈的惊喜和认同,油然将其视为自己的忘年莫逆。此刻见到方彦再度出现,希特勒自是欢喜无已;他翻开玻璃盘上的水杯,然后亲手为方彦倒了一杯咖啡。

“几年不见,约纳斯你真是越来越英俊了。唔,再加上海军少尉的身份,我想你应该已经收到?”希特勒欣然微笑,一双眼眸中有混合着艳羡和失落的神色悄然闪过。自己当初在西线战场上奋战4年,最终才不过只是一个下士;可现在对方以未满弱冠之龄,就已经成为了只有1500人的海军军官团中的一员,这着实让希特勒感到上帝不公、神灵有眷!

不过想到对方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和热情同志,希特勒心中的那点不甘苦涩之意,也很快就随之淡散了下去。一番寒暄之后,希特勒神情诚挚地说道:“约纳斯,这些年来你一直都在向我们党提供资金援助,帮助我们度过了政变失败后最困难的时间。自我以降的每一个国社党人,都会永远铭记你的这份恩情。只要我党在国会中有一个议员席位,那么就会永远做出有利于布罗姆家族的投票选择。”

“谢谢你,希特勒先生。我始终坚信只有你领导的国社党才是德意志未来的希望。”方彦同样用认真的语气开口,说起违心之言丝毫都不带异色。对于希特勒的承诺,方彦自始至终都没有抱过多的期望:因为历史上这位元首曾无数次“与时俱进”,将自己之前说出的话语扔在脚下踩得粉碎。

光是在海军上,雷德尔就被他坑过不止一回:1933年刚上台的希特勒,曾向雷德尔庄严保证他不会同英国、日本、意大利当中的任何一国开战;可没过几年,他就要求海军以英国为假想敌制定战争计划,这直接让众位海军高级将领为之彻底傻眼。因为当时的德国海军根本没有多少家底,和英国开战完全就是找死的行为!

为了安抚这帮将领,希特勒又保证不会在1946年前同英国开战,这让雷德尔以为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来建设一支堪与昔日公海舰队相比肩的庞大舰队,并在1939年初将2艘标准排水量5.5万吨的h级战列舰推上了船台。然而仅仅过了半年,英国便因为德国入侵波兰而卷入了战争;海军的大建计划由此彻底破产,只能以残缺不全的阵容去勉力迎击比自己强大太多的凶厉仇敌。

这还只是海军一家的情况,其他领域的就更加不胜枚举了。方彦清楚的明白,即便是今天希特勒对自己礼遇有加,感激莫名,将来的情况也绝对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定局:为希特勒及国社党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罗姆和施特拉塞,在1934年的长刀之夜中不照样被冷血清洗了么?而创造了经济复兴奇迹、为国社党奠定了深厚执政根基的沙赫特,最终也被希特勒罢官去职,甚至被关进集中营。对于希特勒这样的枭雄人物,方彦从来就不认为自己能够一直坐吃昔日的功劳簿!

不过,方彦也对维持和希特勒的亲近关系充满自信。且不说他的身后就是一个财力雄厚、即便是在希特勒大权独揽之时也不能去轻易触碰的工业巨头,光是以他对历史的了解,就足以能避开罗姆等人的覆辙悲剧。当前方彦选择的方式,正是在无法跟随希特勒在前期艰苦创业的情况下,所能在其心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角色。只要自己始终表现出只拥护于希特勒的坚定政治态度,不像罗姆等人那般野心膨胀,那么凭借前期的资助善缘和身后的家族势力,方彦就定然能在未来的国社党高层中占据一席之地位。

阔别三年之后再度得见方彦这名同志,长期避居在这座山中小镇的希特勒显得极为兴奋,他兴致勃勃地和方彦谈起了自己在出狱之后是如何奋发努力、全身心投入到国社党的建设和组织中去的经历。虽然当前德国在魏玛政府的统治下实现经济复兴,对国社党宣扬的极右翼理念是很大的冲击,但在希特勒的经营下,国社党的势力仍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1925年年底的党员人数不过3.1万人,次年便发展到5.5万人,今年则有望突破8万人。

而在党内机构的建立上,希特勒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全国被划他分为34个区,每个区都有他任命的一个区领袖,另外还有奥地利、但泽、萨尔、苏台德等德意志民族占主体地位的7个国外区。每个区又分为各城市下的分区,每个分区则又进一步分为街道支部和小组。如此便可面向包括德国各地在内的整个德语世界,传达来自国社党中央的宣传声音。对于那些心向国社党的孩童和妇女,也有如“德国少年队”、“国社党妇女会”等组织吸纳他们进入。学生、教员、公务员、医师、律师、法官都各有自己的组织,还有一个纳粹文化联盟来吸引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尽管现在的国社党还只是目前德国众多政党中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但它的组织构架却是已经被完整地建立起来,甚至比一些大型政党还要完善齐全。一旦局势有变,它就能以这些骨架为根基,凝聚血肉迅速壮大,并成为渗透进


状态提示:第72章 国社党的发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