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长工家的小农妻>第247章听书

第247章

田小满这天穿了件暗色的衣服,她走路又轻,坐在角落里丝毫没引起那些中老年男人的注意。伙计麻利地给她倒了一盏茶,又把一只小小的茶碗摆在她面前,就去招呼别人了。

外面天气热,田小满走得口渴,把茶倒时碗里,端起一饮而尽。她刚把茶碗放下准备续上一碗时,就听到嘈杂声从那些人中传出,“哎,他出来了!”“不知今儿他要说什么故事?”“管他说什么,只要吸引人就成!”

田小满听出来了,敢情这茶馆还有说书的生意。不过这朝代,没有前世如手机、电视、收音机等那些娱乐工具,就连话本也没有见到,说书大行其道也是必然。正好坐这里歇个脚,再听上一段书回去,岂不美哉?

只见出来的是一个瘦小的男人,他抱拳作揖看似平常无奇,然而他一开口端的是中气十足,表情立马生动起来,“谢谢各位的捧场。今儿,我给大家戏说一段故事,那故事听起来很荒诞奇怪,可大千世界是无奇不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故事就跟这个粮食这个天有关,各位请听我细细道来。话说咱京城有六部,那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突然有一天,户部和工部的主事突然都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你道是为什么小县城还能迎来京官?原来这个小县城有件大事情是入了朝廷的眼,那县城的大户自建了一座粮仓…”

这些说书的都有一套本领,说起事情来是绘声绘色,就跟亲眼所见似的。尤其是面前这一位,别看他个头小小,可开口声音就能抵达最后那一排,绝对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田小满一听就被这个故事给吸引住了。那瘦小男人端茶喝的间隙,她突然好像开了悟——哎,这个粮仓该不是说的是昌运粮仓吧?难道大良朝不禁这个吗?不过,人家都说了是戏说,官衙应该不会来对号入座吧?

她正愁搞不清昌运粮仓犯事儿这其中的道道,便专心听了下去。原来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户部主事和工部主事来这个县城,是因为这县城里有一座粮仓,是由大户们修建并捐粮而成的义仓。平时上报到朝廷是说这粮仓发放粮食,赈济那些受了灾吃不上饭的百姓。圣上一听龙心甚悦,大力表彰了这种主动为朝廷分忧的行为,让户部每年统计粮仓给百姓发粮几何,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以示提倡和鼓励。

如此这般过了几年,一些地方受了灾,发生流民四蹿作乱的现象。有官员建言献策,说由官方出面建立官仓,丰年储备粮食,以备荒年开仓放粮平抑粮价。

圣上采纳了这个意见,重赏这位献策的官员。商议建官仓之时,圣上便想起了前头受到表彰的那座义仓,让户部和工部各派人联合去勘察,将其改建成一座官仓。这便是二位官员大驾光临小县城的原因。

这两位官员来得太突然了,让管粮仓的人没有半点思想准备。可人家是钦差大臣,奉圣上之命而来,又急着要看这粮仓的构造与储粮情况,好着手后头改建一应事务。要说户部是管国库的,工部来的

是营缮司的主事,专门负责粮仓改建的,个个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那粮仓离县城不远,云家管粮仓的拿了钥匙将门一打开,里头满满当当存的都是粮食,从底下直堆到仓库的顶部,看起来是一派仓廪丰实的情景,连户部和工部的官员都忍不住称赞。

粮仓里存了如此多的粮食,朝廷也不是平白就征收掉,而是要依据库存情况付银子买走。因此户部官员要看账簿,同时工部营缮司的要察看粮仓的结构,毕竟以后当成官仓了,要按标准改建才行。

但那账簿死活拿不出来,云家管账的说账簿找不着了。没有了记录存粮的账簿,户部官员只好用笨办法实地盘点库存中的那些粮食,这就大大影响了工作进度。而营缮司的却发现那粮仓下面一部分是用木头修了暗格,里头却是空的。关于这一处,云家说怕粮食挨到地面受潮发霉,故而修了这些东西。

不管怎么说,上头来的这二位官员心里头隐约有些不爽。本来户部的以为看了账簿就清楚存粮了,谁知道只能一袋袋粮食去清点。而营缮司的还记得初打开粮仓门时的震憾,以为粮满仓呢,可惜下半部分都是空的,怎么隐约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呢?防潮防霉要搭那么高的木格吗?为什么木格外头用成袋的粮食掩着而不是明明白白地露出来呢?

要说户部来的主事是个土生土长的京城人,中了进士之后便在户部当起了小官。他这是第一次出远门,对京城之外的风土人情有特别的兴趣。在堆满了粮食空气几近不流通的仓库里,盘点了一天的粮袋,他也累得浑身无力。有一天到了夜里,他换上便服去民间酒坊小酌一番。

几杯酒下了肚解了乏,但他眼睛也迷蒙起来。刚好他去的地方有唱小曲的艺人,那艺人开口唱的是

赞颂福娘的小调。虽然带着方言,可他也听明白了,大意是承福娘保佑,近年是风调雨顺年年丰收,颂天歌运…

他隐约觉得不对劲儿,这个地方每年都上报了灾情和开仓放粮情况。去年户部拨补贴银子的时候,还是他经的手。第一回怕搞出差错,他还看了前几年的数据。怎么说近年风调雨顺了呢?小调不正是应该反应民间疾苦的吗?

想到此处,他便拉住旁边一小老儿的袖子问起情况。那小老儿听到兴头上被打断,很是不满,跟他说


状态提示:第247章听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