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临高风韵>第26章 舟山基地建设记1

1633年10月,布特向元老院常委会递交了一个新的提案:要求把目前杭州凤凰山庄所属的难民营和巢丝厂搬去舟山。

早在今年4月他经过杭州顺道接难民的时候,他就觉得赵引弓在凤凰山庄办缫丝厂和几万人规模的难民营是“作死”。杭州虽非“天子脚下”,到底也是省城,明朝拥有极强的控制力。在这种地方搞新奇的缫丝厂,聚集几万人规模的难民,不仅容易引起明朝权贵的注目,一旦跟大明翻脸,驻扎杭州的几千明军想收拾凤凰山庄也是分分钟的事情。这次倒好,明军还没动,仅仅几千暴民,杭州站就面临覆灭的危险。

布特认为,将缫丝厂和难民营搬去舟山,有如下几点好处。

第一是安全。

20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对海权的日益重视,舟山变成了军事重地。但在明朝,舟山却是大明官方半遗弃的“化外之地”。虽然元朝时舟山的人口一度达到10万以上,但在明初由于官府不愿意多投入军事力量保护岛上的居民,也不希望岛上的居民被裹挟进海盗集团,因此以“悬居海岛,易生寇盗”为由,将舟山地区的46岛居民遣徙入内地,当时岛上的驻军和平民被迁得只剩8000多人。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于打击倭寇、海盗的需求,舟山一度重兵云集,总兵力接近5000人。但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向福建转移,以及浙江海盗的没落,舟山的驻军也陆续裁撤。到了天启四年(1624),只剩下中中、中左两千户所,旗军1116名。

搬去舟山后,首先来自大明官方的监控力度就小了,自卫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杭州城边上最多组织几百保镖,再多容易引发官府的猜忌,而在舟山组织几千“乡勇”官府都未必知道,舟山的那两位卫所的兵力也无法跟杭州省城的明军相比。

不管是地方缙绅组织的暴民还是官军,如果要成功攻破在舟山的基地,起码得提前一段时间组织船舶运人,消息泄露的时间更早,恐怕刚刚开始找船,伏波军的海军就已经赶到舟山了。而在杭州,不管是暴民还是官军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集结,而且伏波军也不方便公开出现,除非直接撕破脸提前占领江南。

第二是可以实现生产自救与经济效益。

舟山有不少可耕地,这时候大多是荒地,赵引弓可以找官府买地,反正先前也说过要“开荒赈灾”。这样大部分难民也不必整天无所事事,可以种地养活自己。有余粮的话也可以在漕粮海运时运去辽西卖给关宁军,或者储存起来用于支援伏波军攻略江南。

第三是有利于加快难民的转运速度。

提到这个布特不禁在心里再次批判了一番“孙大炮”,画地图时不仅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画了密密,居然还将杭州规划为“东方大港”,也不想想就钱塘江那坑爹的水深和滩涂地貌搞大型港口合适吗?

实际上杭州站难民转运慢,并非赵引弓有意截留,而是转运不方便。首先h800不容易开进钱塘江,就算能开进去这么大的船舶也容易引起官府的疑惧,于是只得用当地常见的100吨上下的海船运输。加上远洋运输需要准备大量的食水,平时这些船舶还要为杭州站运货,因此“发动机”期间只运了14万人、平均每天运走不到40人也就不奇怪了。

但把绝大多数难民搬去舟山后,就可以动用h800运输了。至于从杭州至舟山的“短驳”,则可以大规模雇佣浙江的民间船舶运输,只要将“短驳”的时间和h800拉人的时间错开就基本能实现保密。

把难民营主体搬去舟山后,凤凰山就只需保留一个可容纳1000人左右的临时营地和施粥点就行了,新来的难民在这里吃上一两顿饱饭,最多再休息一晚,就直接拉去舟山。

对于这个提案,有元老轰然叫好:“我早很久以前久提出过占领舟山了吧?奈何执委会不听”

但也有元老质疑:“舟山群岛有用水问题,旧时空岛上有很大的水库。”

布特回答:“又不是打算在那里长期安置大量人口搞建设,不过是个人口中转站而已,大部分会被陆续拉去海南、台南,长期居留的也就一万人左右。据1918统计,舟山有耕地1884万亩,其中水田1652万亩,这像是缺水的样子?”。

有些元老则认为难民营可以搬去舟山,但缫丝厂不能搬。

电力口的刘汤姆就说道:“那个缫丝厂还是留在杭州的好,这东西离原料越近越好,此外引公公还要种桑树养蚕,舟山估计够呛。难民营确实可以移往舟山,引公公正好借机在舟山大肆收购土地,不过海岛上的耕地普遍较少,离海边近的还有盐碱化的问题。”

布特对此的回答是:“引公公的蚕茧大部分不是自产的,对浙东地区的养蚕户来说,舟山并不比杭州远。就算是杭州的蚕茧,运到舟山也就1-2天的时间,这点时间还是耽误得起的。而且舟山又不是不能种桑树养蚕,舟山大部分是山地,正合种桑树。海边的滩涂也可以用来种棉花,旧时空在1950年后就是这么干的。”“蚕茧的物流问题可能也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论是从杭州出发还是从宁波出发,出海不是没有人管的。要么是明军,要么是海盗。引公公还要开辟一条打点好的运输线路。你不可能要求江南农村的小贩自己驾船出海把蚕茧运到舟山,蚕茧这东西,大批量运输的时候的时间要求还是很高的。”教育部的白雨也质疑到。

“关


状态提示:第26章 舟山基地建设记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