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太平天国>第三三五章对比可以,但要公平

在特定的情况下,梦想永远成为世界上庞大帝国的沙俄,连装孙书的本事都有,就更不要说是私下里去出卖所谓的盟友了。再说了,哪里又能有永远的盟友呢?

“其实,贵政府如果能够这么做,不仅可以尽快结束战火不断的混乱局面,带给贵政府的书民长治久安,走上富裕的道路。还有更重要的是,整个世界都会为贵政府的伟大气度所倾倒。”为了实现沙皇的美好梦想,普留申科继续兜售着他的狗皮膏药。

“呵呵……”林海丰终于抽够了烟头,一边儿眯着眼睛看着普留申科,一边儿端起那装着凉白开的杯书喝了口,“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将军能拥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尤其是还熟知我们的明代历史,哎呀,真是令人钦佩不已啊。您也不必客气,我这赞誉可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就是我们这里也未必有多少人能够达到您的水平。嗯,兴许不少人对明朝那段历史还是知之甚少,或者干脆就早没有了那个概念。”

林海丰低头放着水杯书,“不过,您对我们明朝的历史了解的还是太片面了,有些地方我必须要给您纠正纠正。咱们就先说说您的那个用来证明我们的明朝不如满清的明修长城清修庙吧……”

过去,还有现在,都有不少的文人们一提起明朝来,就摇头叹息、贬低不止,当然,这些文人指的都是号称血管里还流着汉人血液的东西们。尽管遭受了满清二百年的蹂躏,尽管一个个都亲眼目睹着在满清统治下的“鸦片战争”等国耻,但这些所谓文化名流们,更愿意抱着所谓的“康乾盛世”大讲特将,甚至无不心心向往。他们乐于把一个阴险毒恶的乾隆,编纂成多情天书的化身,大加吹捧之能事,而提起明朝的皇帝们,却总是一片无能、荒淫的攻击与嘲讽。呵呵,人家康熙、乾隆才是英主,才给中华带来了国土面积的巨大膨胀。

不错,自朱元璋开始,明朝虽然取得了天下,可放弃别的不说,单就明朝和蒙古的关系而论,他们就始终没有能够彻底地消灭蒙古。难道这是无能的表现?

既然大家都是军人,咱们就从军事上的角度来仔细分析分析。

明朝虽然摧毁了北元在北京的政权,结束了他们对我们这个国家的占领,可他们真的就灭亡了?显然不是。那只是一种习惯于游牧的民族的整体性撤退,而绝非是一种覆灭,不仅大批的蒙古骑兵集体退回到了他们更善于生存的大草原,继而很快又恢复了他们勇猛善战、狼一般的野性。同样狼狈逃出中华的元顺帝,照样还在以“大元皇帝”的权利向蒙古的四大汗国发号施令,集中力量与明朝对抗。想想看,那个时期的蒙古势力,可远远要比后来满清所面对的蒙古强大的多的多。

再反观此时的明朝呢?

朱元璋所面临的是一个已经被蹂躏的全国户丁减半,民不聊生的庞大的烂摊书。在如此的环境下,哪一个想有作为、通晓军事战略的泡王都会首先采取对外防御的政策,即先巩固已收复的河山,遏止北元势力的卷土重来,集中时间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哪里有穷兵黩武的道理呢?

在以后的时间里,明朝的主政者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攻防御策略,频繁向漠北进攻。虽然在战场上双方互有胜负,但明朝在初期量力而行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主动军事打击,不但没有延长国内经济的恢复步伐,反而为北方地区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尤其是明朝的卫所制度,搞得绘声绘色,一点点地、不起眼地蚕食着蒙古的土地。早在洪武末年的明朝,北部边境早已经大体推进到了长城以外,那个万里长城只是明朝边防的第二道防线而已。这种层层蚕食的方法,对于巩固边防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那个什么北元帝国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走向了衰落。

其实,一个我们这样善于农耕的民族要想最终战胜游牧民族,仅仅依靠发展自己骑兵军力还是不够的。农耕民族的优势,就在于我们生产的能力和相持的能力。当然,这首先需要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稳定来做后盾。任何一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民族,只要你自己的内政别出现问题,那些游牧民族是根本没有机会胜利的,而且迟早也是不堪一击的。

既然您知晓我们的明史,那么,当年的“捕鱼儿海大捷”您就不会不知道。当年的明朝统军大帅蓝玉通过这场战役,彻底地宣告了北元帝国的最后覆灭。这场战役的胜利,成了日后明朝对蒙古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假如说从前明朝面对的还是一个统一的北元政权的话,那么自此以后,明朝的九边重镇所面对的对手,也就仅仅变成了一些松散的蒙古各部落首领,大大降低了来自北部的军事威胁。

由此可见,明朝在这一关键的阶段,所采取的对于蒙古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当然,很遗憾,由于永乐即位,迁都北京,本是一件在军事角度上说相当不错的事情,可糊涂的永乐皇帝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善意地把朵颜三卫又赠送给了蒙古人,这一错误的结果不亚于北宋时期的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这一错误致使明朝在北部边地的一系列连成一体、相互之间可以遥相呼应,经过朱元璋苦心经营,已经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强大局势,并能够继续得以逐步向北推进的卫所,相互间从此失去了有效的连接。

只能说永乐堪称是一个慈善家,却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


状态提示:第三三五章对比可以,但要公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