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苏厨>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阳书院

第五百四十二章嵩阳书院

“今天,是军器监正式成立的日子,仅此三个字,各位便可知肩上所任之重。”

“你们要把大宋的防线,打造成钢铁之长城!要让我们的军队,打造成钢铁之雄师!要让我们的gōng nǔ,能于百步外透穿重铠!要让我们的寨堡,使每一名进攻者绝望!水师,要能隔绝江海,骑军战车,要能能百里狂飙!”

“要让我们的战士,吃得饱,穿得暖,跑得快,打得赢!要让敌人的军队,在我们的武器之前,化为齑粉!让敌人的城池,在我们的攻击之下,灰飞烟灭!让敌人的舟船,在我们的水师面前,如斑鸠之遇鹰枭,如野兔之遇豺狼!”

说完举手向西方一指:“一百六十里外的郑州,基地正在成型,条件还很艰苦。”

“要大家远离热闹的汴京城,要大家离开舒服安逸的职事差遣,投身于接下来数十年如一日的紧张,机械,繁复,辛劳的学习和生产里边去,是我对不起大家。”

“你们中,有华选的进士,有明算的举子,有商会的宿老,有工坊的技工,出身不同,各行各业。”

“但是能够站到这里,已经说明,你们都是能独当一面,别有专长的精英。”

“我不能向大家保证功名和前程,更不能保证高官与厚禄。我只能保证——你们的名字,将会被今后千千万万华夏子孙永远铭记;你们的伟业,将吹响华夏重回强盛的号角;你们的功勋,将昭耀这片万古天地!”

“从今以后,大宋的军旗插到哪里,你们的荣誉,就在那里!”

“这,就是我们要证的道!”

群情激昂,挥手狂舞:“敢为皇宋效死!”

……

郑州境内,有嵩山,箕山。

嵩山之麓,有一座影响力巨大的书院,嵩阳书院。

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二将军柏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

三将军柏较之前两将军偏小,但是枝叶最多,最为繁茂。

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

嵩阳书院是关学的一大思想中心,范仲淹,司马光,二程,都在此讲学,李复听闻苏油到来,特地从洛阳赶来相见。

如今关学和蜀学,互为体用表里,已经呼应结合为一个整体,蜀学为关学理论提供了无数论据和方法,各种自然发现加上逻辑,辩证,让这个体系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周密。

相应的,作为重要奠基人,张载和苏油,在蜀洛士大夫之间的名声,也是日益崇高。

李复如今在苏油身前,执的都是弟子礼。

李复带着苏油来到一块高达的石碑前:“此乃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刻立。”

“嵩阳书院当时还是嵩阳观。观内住着一位老道士,名叫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他终日上山采药仙丹,为人治病。为此,方圆都来嵩阳观取药治病。”

“玄宗一次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听说孙太冲炼的仙丹很灵验,就派大臣到嵩阳观讨取。服用之后,果然痊愈。”

“为了纪念此事,玄宗派了大臣,到嵩阳观立碑铭志。开工时,领作的石匠问监工大臣:‘此碑当多高?多宽?多厚?’监工大臣随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载帽,知县监办,限期百日。”

“碑成之后,高一丈,宽六尺,厚三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八分隶。全碑千余字,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毫法遒雅,是唐隶中的精品。”

苏油点头,大奸者必大能,李林甫的文章写得其实相当不错。

就听李复言道:“关于此碑,还有一个传说。”

“百日之期,其实只做了八十一天,谁知碑身立起来了,碑帽却戴不上。监工大臣为了催促尽快地戴上碑帽,一连杀了三个县官,六个领工头目。”

“到最后第九十七日,监工大臣亲自到碑前,对石匠下令说:‘再限三日,要不把碑帽戴上,大家都不用活了。’全体石匠听到命令,一个个愁眉苦脸,却依然束手无策。”

“正在无奈何之际,忽然从东南方向来了一个老头,走到碑前,这边瞅瞅,那边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发。”

“有一个石匠对老人说:‘师傅还是快些走吧!免得在这里跟着我们遭灾。’”

“老者回答说:‘我亦是一个手艺人,走到那里,吃到那里,做到那里。这半辈子入土的人了,还怕个啥,还不是过一天,少一天,啥时候土圆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了。’

“那位老人说罢,转眼不见。”

“一位老工匠一拍脑门喊道:‘土圆到脖子,我知道了!’”

苏油笑道:“所以大家用土封了石碑,一直到石碑上部,然后将碑帽顺着土坡送上去戴好,之后挑走黄土,是吧?”

李复笑道:“老师听过这个故事?”

苏油摇头,他是想到了金字塔:“没有,不过理工精髓,就是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其实办法太多了,用此法甚至能造出方圆数里的大石塔,何况区区一个石碑。”

李复说道:“传说那名老者,就是鲁班,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阳书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