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忙于拍摄《即刻救援》拍摄,他一直没有时间参与《怦然心动》宣传,而接受《凤凰网》的专访也正是为今天就上映的《怦然心动》宣传造势。
简单的寒暄后,专访随之进入正题。
凤凰网:恭喜你林导,《怦然心动》在今天就要全球上映了。
林雨泉:谢谢!
凤凰网:在《飓风营救》上映后,几乎全世界都认为你应该拍摄类似的动作电影或者是你比较擅长的电影类型,但你却选择了拍摄《怦然心动》这样一部从未涉及过的爱情题材,这是为什么呢?
林雨泉:其实没有太多原因,我不喜欢重复重复再重复,我永远希望我的下一部电影能带给我新鲜的感觉,在书店看到《怦然心动》的时候,我一下子被吸引了,等阅读完后,我立刻对自己说,这便是我想拍的电影,想拍就拍,就这样简单。
凤凰网:可如果林导你拍别的电影,比如说拍《蛮荒记2:百族争霸》,票房肯定会很高,而受限于题材,《怦然心动》在票房上很难达到那样的高度。
林雨泉:的确会这样,但导演在选择自己作品的时候,是不会只考虑票房因素的,就像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拍完《侏罗纪公园》这部在当时创造影史全球票房的电影后,他没有紧锣密鼓的拍摄《侏罗纪公园2》,而是选择拍摄《辛德勒名单》,这是为什么?
而《辛德勒名单》不但取得极高的票房,也在奥斯卡上拿下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在内的7项大奖,事后来看,这样的选择失败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特殊的例子,其实对导演来说,只要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就算成功了,而每部电影的目标往往也有所不同。
凤凰网:有人说,金牌是衡量体育界人士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那林导你认为怎样的目标才算达到你的成功标准,是票房吗?
林雨泉:呵,其实没有唯一的标准,票房往往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在我看来,一部电影最大的成功就是作为导演的自己觉得满意,其次是赢得人们的喜欢,再其次才是票房。自己喜欢永远是最重要的。不仅是导演,我们每一个人在评价某部电影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别人说什么、票房好不好、有没有得奖都没用,我们自己才是电影好坏与否的直接感受者,如果自己看完了情绪完全被调动,这时别人觉得是垃圾,那你觉得这是垃圾还是什么,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当然如果说票房不重要,那肯定是假的,没有任何一位导演希望自己的电影的票房不好。只是说,身为导演更在意自己对电影的满意度,在意观众对电影的满意度,这个时候票房能很好自然更好。而如果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不可能有任何投资人会说,票房不重要,投资这两个字,就一定代表他指望你给他回报,当然,也有例外。但极少,至少对绝大多数投资人而言,你问他电影什么最重要,他绝对会告诉你是票房。
这是不是显得我很贪婪。好吧,我的确是贪婪的一个人,我既希望自己的电影自己能满意,也希望自己的电影能赢得人们喜欢,还希望自己的电影能有好的票房,只是这些很难受控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拍电影。
凤凰网:这不是贪婪,而是林导你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而林导你说的也很有道理,只是对于许多小成本影片,尤其是小成本文艺片导演来说,他们的电影根本没法在影院上映,无法让更多人看到,也无法获得票房,这种情况又该怎样看待,只是导演自己满意就够了吗?比如说王小帅导演的《左右》,这部在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的电影,在今年上映后遭遇票房惨败,总票房只有100多万,在谈到票房成绩为何不理想时,提到影片的排片很差。
林雨泉:没有任何导演希望自己的票房不好,出现这种情况的确难免令导演泄气,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这其实是大环境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电影排片高,而有的排片低,原因很简单,因为排片高的影片上座率更高,影院这么排片是依据自律性市场本身而协调进行的。
终归这是由观众来判断、选择的,难道连观众的选择也要加以否定吗?去影院观影是自由的,观众想看什么电影,这是观众的自由选择,别人无权干涉。而且于经营者而言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对于影院经营者而言,所有影片都是他运营的商品,换做任何一个运营影院的人都会这么做。
凤凰网:但小成本影片,特别是小成本文艺片先天上便无法和大制作的商业片抗衡,这对它们来说不公平。
林雨泉:那应该怎么做?
凤凰网:很多导演有提到法国的文化政策对于文艺电影的支撑,奉行一种“文化例外”的理念,认为电影不仅仅是商品,它也是文化载体,对待电影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操作,而应该奉行另一套艺术的逻辑和标准,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法国对文艺电影出台了许多扶助政策。
如今的法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艺术电影最发达的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大且经营最好的艺术院线,放映文艺片的银幕数已经占到全国的两成,不但放映文艺片,还涉足文艺片的发行工作。
林雨泉:我理解他们的意思,但这是针对艺术电影,小成本的商业电影为什么没有院线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