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混在大唐>第 51 部分阅读
平只能是相对而言。

所以,很快,众人附议,这一条算是过了。

裴炎看了奏折,再次看向武清,说道:“百官上奏,重置清心馆,天皇墨敕,废清心馆,设清心书院于洛阳。诸位说说看。”

对于栖霞山清心书院,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天皇竟然要在洛阳置清心书院,那置国子学和太学于何地?尽管这几年来清心书院出进士之多,令人发指,但还没到让朝廷推崇的地步吧。

自有唐以来,儒学式微已经成为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着他理学也能在大唐中分一杯羹。不过事实也已经证明,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可否认,当二十年后,这朝中究竟有多少是理学出身的官员。

从这一点上,朝廷趁早置清心书院便占了大义的成分。一时间几名宰相都不说话了。至于武清,可不敢出头,毕竟清心书院可是自己弄出来,到现在,他还是清心书院的院长。

话又说回来,武清还真不想让清心书院搬到洛阳,洛阳世俗气太重,不适合做研究,而且未来的朝局,按照武清的那点微薄的历史知识,应该是很动荡的。但若清心书院能来到洛阳,这又是一个机会,给清心书院正名的机会,如此,即便遭到士大夫们、大儒、经学大家们的抨击,还占了朝廷大义,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武清纠结中,诸位宰相也在纠结中。但总得有人说话吧。

于是,沉默片刻后,吏部侍郎魏玄同说道:“那就让下官说说,这几年清心书院进士及第者的人数吧。”

于是宰相们便听到了魏玄同以下的数字。

“永隆二年,三十人应举,进士及第者十八人,这一年进士及第者总共三十二人;永隆三年,四十人应举,进士及第者十三人,这一年进士及第者二十五人;永淳元年,三十人应举,进士及第者九人,这一年进士及第者总共十四人;永淳二年,十九人应举,进士及第者七人,这一年进士及第者总共十八人。下官话说完了。”

几名宰相陷入了沉思,就进士及第人数来说,那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而这些人都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试问国子学和太学有这能力吗?很显然没有。

裴炎是侍中,毫无疑问,如今他最有发言权,于是便说道:“魏侍郎的话想必你们都听到了。若无异议,便通过了。”

诸宰相没有异议。

接下来便讨论了下派诸道巡访使的事情,每一年的九月到十月之间,朝廷都要派遣十道巡访使,调查十道民风民情,还有诸道官员有无贪腐,以及代表皇帝和朝廷勉励一下诸道官员等等。

反正武清在这个大将军是不会去的,所以就人选问题,商量了半日,才最终定下人员。之所以这么长,主要还是巡访使的随员问题,毕竟巡访诸道是全方位的,不是只跑去看看而已。

到午饭时间,天后赐宴至政事堂。

武清是第一次吃到政事堂的饭菜,果然如传闻中一般,政事堂宰相们都有专门小灶,而且经常有皇帝赐宴。御厨的手艺是没法比的,菜品种类至少得有八样,而且每样都十分精致。还有一点点小酒。

武清则是大为感叹,怪不得每个为官者 ,都想削尖了脑袋往宰相圈里钻,就这每日的待遇,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荣耀。更何况还执掌国政,权高位重,薪俸又高,福利又好,谁不想来!

看着一脸幸福的诸位宰相,武清心中叹道:“你们的苦日子也不远了。”

第二百三十九章 油墨

至于洛阳清心书院的选址,若按照武清的意思,那就得远离闹市,要么在龙门,要么在北邙,也可以在首阳山。但遭到了诸位宰相的严厉反对。

既然朝廷置清心书院,那么就该在城内建造,放在城外和放在栖霞山有何区别。所以地址必须在城内。最后在宰相们的商议下,便放在了归义坊。

归义坊靠近北市又离东城只有一坊之地。但瀍水和漕渠在归义坊交汇,虽说取水方便,风景优美,可世人都知道去年洛水上涨,淹了洛阳城,可见有水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不过既然已经确定,武清也没办法,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修筑的房屋务必结实牢固。而且设计图纸必须先由自己看过后才能动工。

诸位宰相自然同意,再说修建这些的都是户部、工部和将作监的事情,只要把清心书院修在洛阳城里,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在政事堂议事完毕后,武清先到宫中觐见天后,既然决定了站在天后这边,那么就得表现出来,免得被天后心思一动,真给忍痛处理了,那就悲催了。在贞观殿东下角的丽景殿中,武清见到了天后。

天后面容依旧没有显老的样子,反正就武清看来也不过三四十的美妇一般,看那诃子包裹的高耸胸脯,就知道那里十分坚挺。

天后看着武清这个侄子,这个外甥,这个干儿,心中总是难平,毫无疑问武清是武氏一脉中最出色的一个,而且也是唯一的。尽管太平公主下降给了他,天后依旧对武清没有把握。不过这孩子,今日来面见自己。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什么。

天后问道:“清儿今日来,看是为了什么?”

武清说道:“没什么,只是来看望阿娘。”

“哦,本宫知道了。”

于是二人又陷入了沉默了。

等喝完了茶。武清说道:“清心书院迁到洛阳。是阿娘的意思吧。”

天后笑道:“嗯,清心书院


状态提示:第 51 部分阅读--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