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府门口的甘奇,徘徊了片刻,终于想定了主意,带着周侗寻个茶楼落座,吩咐小厮取来纸笔。
周侗看得甘奇取了纸笔来,在一旁帮着甘奇磨墨,开口问道:“大哥,可是准备写诉状去状告那厮?”
“状告谁?”甘奇心不在焉问道。
“就是那个什么巡检捕头,告他以权谋私。这般狗吏,定要告他。”周侗也有少年人的心思。
甘奇却摇摇头说道:“告他作甚?真要论起来,咱们开这个赌坊,本就违法,告他也是咱们理亏。”
周侗义愤填膺说道:“大哥,难道真的就这么忍气吞声不成?”
甘奇摇头不答,而是问道:“如今是几月间了?”
“八……月间了,天气都开始转冷了。”周侗被冷不丁问得有些懵,答得也有些愣。
甘奇点头说道:“八月间了,快中秋了。”
周侗愣愣点头,不明所以。
甘奇已然舔笔沾墨,落纸在写。却又写得极慢,一笔一划,丝毫不敢大意。甘奇上辈子能写毛笔字,再加上这辈子年少也读过书,但是两辈子加起来,书法一道也算不得很好,所以此时认真下笔,极为小心,一笔一划都力求完美。
因为甘奇写出的这个东西,要给的人非同小可,所以字迹要求极高,不敢露怯。
写罢之后,甘奇又往开封府而去,也从怀中拿出一串铜钱,到得守门衙差面前,先把钱递上去,然后拱手说道:“在下汴梁士子甘奇,劳烦一下,有拜帖一封,还请送达包龙图亲手。”
这种事情,守门的衙差见多了,收钱也毫不犹豫,把钱一接,放进怀中,再接拜帖,口中说道:“送是给你送到案头的,包待制看不看就不知道了,且等着吧。等不到召见,你也不必怪我,自行回去就是。”
甘奇点点头,只管拱手谢过。
衙差拿着拜帖往内衙而去,包拯公房案头之上,时不时有人进出,送着各种公文、书信、与帖子,也罢包拯批示的公文带出去。
包拯伏案在座,不断翻看着案头上堆满的公文卷宗。进门之人,也大多只躬身见礼,并不开口打搅,送来的东西直接放在案头之上,随后便转身而出。
甘奇却在门外苦等,也不知今日这个拜帖,会不会让他见到包拯。能不能见到包拯,其实就是看包拯能不能看到自己的拜帖,若是包拯能看到,甘奇是有自信包拯回见自己一面的。
见包拯这一面,对于此时的甘奇而言,意义自然很不一样。
此时的包拯,正在埋头办公,桌案上堆满了各种东西,对于刚刚送进来的那封拜帖,倒也并没有在意。
待得他批阅了几分卷宗之后,眼神扫过拜帖封面,看得封面上“甘奇”二字,还真把目光停住了片刻。
这个名字,包拯倒是印象深刻,只因为甘奇头前打的那个官司让包拯印象深刻。也就头前几日的事情,那时候包拯还嘱咐过甘奇要好好读书进考。还有一个印象就是甘奇认识狄青。
拜帖封面一行字,字迹一笔一划很是工整,包拯微微按了一下自己的脖颈,低头太久,有些酸疼,起身活动一下手脚之后,拿起甘奇的拜帖,拆开之后,见得工整小楷,清爽而又简单,倒是赏心悦目。
拜帖开头:包龙图在上,学生甘奇顿首大拜。蒙龙图不弃,于公堂之上教导几言,学生感念至深。君子之道,当自强不息,学生三省己身,自卑始终,向来独往,不敢与人言文才圣贤。龙图几言,如醍醐灌顶,学生此拜,只愿得自身高低,附《秋兰赋》于后。龙图仁德,若得指正一二,铭感五内,顿首再拜安康。
拜帖开头,不过是寒暄拜见,意思就是希望包拯能指点一下甘奇的文章。文人拜帖,往往就是如此,以文章为主要。
甘奇的自信来自那首《秋诗章为主要,也只有文章才能真正全面看出一个人的文才。
便是苏辙寄给欧阳修的拜帖,也是这般。苏辙能收到欧阳修的回帖,那就是莫大的荣幸了。这也是这个时代文人最常用的手段。
在这一方面来说,这个时代的文人,还是很有上,鲜少怠慢。其他事情上,那就另说了。大宋文风鼎盛,也在于文人之间的这些品格。
《秋兰赋》不长,不过短短三四百字左右。乃是清代诗人袁枚的大作,梅兰竹菊,品格高雅之物也。《秋兰赋》之所以有名,乃是因为有人把它归到了“中国十大赋”之中,也有人把它归入了“中国千古名赋”之中。这类名头之中,还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
《秋兰赋》的文采水平也就不用多说了。而且还只有短短三四百字,甘奇之所以能默写出这三四百字,是因为以前甘奇买过一位当代大家的书法作品,写的就是秋兰赋,被甘奇挂在自家客厅之中,但凡来客,附庸风雅的甘奇就免不得与人显摆一番,如此好些年,短短三四百字,就被甘奇不知不觉中记下来。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好一篇《秋兰赋》,未想这个甘奇,还能有这么一手诗赋文笔。”三四百字,包拯片刻读完,心情大好,夸得一语。
夸完包拯放下《秋兰赋》,开口喊道:“来人,把甘奇召来。”
门口衙差闻言,上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