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劲旅>第二卷 西河白波扬 第二十七节 军制(二)

“这么说来你们大秦国的一个百人队大致相当于我们一个屯或者一个队。我们就用一个五十人的一个队来代替大秦国的小队(百人队)好了。至于阵型则因地制宜,配置成十人宽,五人的深纵深作为战术基本的单位。”

“大人英明!”

……

“至于武器装备上大体上可以这么说,我们大秦国的主力步兵采用的表面弯曲的长方形的大盾和短剑,以及用于投掷的标枪。”

说到这里,有些疑问神色的马尧看了看赵宏,“大人的手下武器装备倒是和这中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这中原的军队装备的是长戟和刀盾,盾一般也不是很大。而大人手下的盾牌编制倒是和我们大秦国的挺像的。大盾短剑和标枪是我们大秦国的传统武器装备。”

“额。额。。我是学习了一下你们大秦国的军事技术,不是说善于学习才能够更好的创新么。”听罢马尧的言语,赵宏微微一笑,随后他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应承了下来,跟着来了一句马尧听不懂的话语。

在后来解释为什么他知晓大秦国军事技术——这个问题的时候,赵宏对所有人的说法是:在他以前居住的司隶荥阳地区,他家族旁边居住着一个户人家,这家也是大秦国军人的后裔。赵宏小的时候经常到邻居家玩耍,时常见到邻居家练武的赵宏也偷偷地模仿,在没人的时候举着他们家的大盾和短剑来模仿这户人家,因而就喜欢上了这种武器装备。在动乱的年代,爱屋及乌的赵宏就将自己的手下装备成门板短剑。可惜赵宏的邻居死于颍川黄巾同官军的拉锯战之中。每次听到这里,马尧总是发出感叹没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同是古罗马军人的赵宏的邻居了。他乡遇故知的惆怅让马尧每每想到这里都不禁长吁短叹一番。但是后来马尧在长吁短叹之后总会找个角落暗自开始庆幸,幸亏赵宏的邻居死于战乱,否则自己怎么能凭借着罗马军事技术平步青云呢?

……

“我们大秦帝国的军队战术特点确实和中原的汉人均有很大的不同,听我爷爷也说是这样的。大秦青年军的主要装备是带弧面的大盾和短剑,同时装备三支标枪。青年军的装备相对来说较差。不批甲的青年军只装备短剑大盾和标枪,大秦国的青年军一般是位于第一线的战斗队形。大秦青年军主要是新兵。

而大秦重步兵的主要装备和青年军相同,但是区别在于重步兵普遍披甲,重步兵通常有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而重步兵的装备是在青年军的基础之上装备胸甲,除此之外武器装备倒是和青年军完全相同。主要是经验上大秦重步兵比较丰富。通常大秦国重装步兵是同敌人交锋的主力。”

“而大秦精锐步兵武器和前两种完全不同。大秦精锐步兵是最经验部队他们则是身披重甲,携带重枪用于刺击还携带面长盾及短剑,罗马精锐步兵最老练罗马士兵装备上最好,一般很少的战斗才会用到大秦精锐步兵。精锐步兵又称后备军。”

说到这里坐在干草上的马尧拿着那截小木棍在地上划了三条深深地凹线。三条凹线依次排列,构成一个有着很强纵深的战线,全神贯注的马尧手持木棍,指着这三条凹线说道。

“我们大秦国作战使用的是三线战术,大秦帝国的军队三线战术中,第一线的是青年军,第二线的重装步兵,第三线的是精锐步兵。

第一线的大秦青年军首先投入同敌人的作战,冲锋的同时向敌人投掷标枪,随即在标枪的掩护下打开敌军战阵的缺口。而倘若大秦青年军无法击溃敌军,则迅速摆脱敌军的纠缠,从二线的大秦重装步兵的通道后撤重整。而重装步兵在青年军后撤的同时快步上前,向敌军投掷标枪,掩护青年军的撤退和破坏敌军阵型。随后重复青年军的战术。而倘若敌军特别厉害,则是精锐步兵挺着重型长枪上前肉搏。”马尧开始对着三条线细细讲解起来,听得赵宏不住地点头,赵宏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随后赵宏用手指比划着最后一条线说道。

“我记得我们家的邻居曾说大秦精锐步兵大秦国军团最后防线,投入大秦精锐步兵意味着战斗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大人英明,我们大秦国确实有个谚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情况下,仅靠大秦青年军和重装步兵就可以完全解决敌人了,很少用到大秦精锐步兵。如果大秦精锐步兵投入战斗则表示这场战斗打得特别艰难,遇到特别顽强的敌人了。而大秦精锐步兵的出场标志着战斗到了决胜刻,只有这样的情况下大秦精锐步兵这,样强悍重枪兵构成的第三道防线才需要投入战场。”

“本人不打算全盘沿袭你们大秦国的军事编制。战术编制上本人打算学习大秦国的军事技术,但是学习大秦,有所损益是本人的主张。”略微思考了一下,赵宏开始对马尧的发言的话语进行总评价和概括。”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这句话赵宏还是很认同的,他人认为完全照搬照抄古罗马的军事技术容易产生邯郸学步的效果,最后很可能爬着回去了。即便古罗马的军事技术再优秀它也不一定适应中国的环境。说到底赵宏打算依照汉朝的国情对古罗马的军事技术加以吸收和改造,造就东汉末年具有大汉封建制度特色的罗马军事战术。

“马兄弟,你刚才说得不错。我决定采纳你的建议,以后就由你能负责士兵的训练,眼下正是同舟共


状态提示:第二卷 西河白波扬 第二十七节 军制(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