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工业中华>第1023章 战斗工兵登场

荷兰人的怯战,虽然让南华军团的进攻计划不得不走上原本的老路,但是,贺小均对此倒也是早有心理准备,至少,相比从巨港要塞北面登陆,自己已经成功而且非常高效的占领了南邦和默默特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而且,对当地的全面控制,正在以跑步前进的高速推进中。

而占领南邦后,在当地缴获的3个大型粮仓,让贺小均陆军担心的口粮补给问题获得了完全的解决方案,而这也最终促使他决定放弃原来的诱敌方案,转而进入实质阶段的围攻。

25日夜,担任前锋的南华第一师第一旅已经切入巨港要塞西面平原,切断了巨港之地向苏门答腊内陆逃逸的退路,并且开始构筑防御工事,至27日,南华第一师已经将巨港要塞团团围住,除了要塞北面的穆僖河方向安插了游骑哨外,其他三个方向的退路都被切断。

对于中国军队的迅猛打击,荷兰人显然没有举手投降的意思,巨港要塞也发起了反击,要塞上数十门60-各型重炮向着任何看得到的目的猛烈开火,猛烈的炮火一度让前线中国军队的工事构筑收到影响。

不过,南华第一师显然早有应对,通过连夜的单兵坑构筑,竟然在两天内就将无数单兵坑联通为一条深达1米以上的大型坑道,而荷兰人显然没胆子出来突袭,到了27日,炮台上的炮击效果已经大大降低,除了削平了一部分斜坡状的壕沟浮土外,造成直接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巨港要塞出人意料的猛烈火力,还是大大迟缓了南华第一师的攻击时效。

贺小均连续数日亲自安排军团参谋勘测前线战况,但整体的推进形势却不容乐观……南华师团的重火力配置,更加适合于野战。威力强大的80重迫击炮群可以轻松摧毁荷兰人的兵营,但却在要塞坚固的掩体面前收效不大。

持续两天的互射中,虽然南华陆军迫击炮的射程上完全能够与对方老式的野炮抗衡,但迫击炮对要塞火力点的攻击。根本打不破那种坚固墙体下的堡垒,当然,炮兵可没少费脑子,高爆弹、燃烧弹可都轮番上阵,只是,这里热带雨林的气候,整天下雨,使得原本攻击要塞时十分有效的燃烧弹也颇有些吃瘪的感觉。

荷兰人选择这里建立永久性要塞,显然并非头脑发热,整个要塞呈现一个尖椎体的四方形。南北长度超过3公里,东西长度超过4公里,内圈是坚固要塞,配置大口径火炮,外围的堡垒群和墙体构成第一道防线。北方紧贴弯曲的河道,使得正面进攻巨港所能展开兵力大大减少,这也自然减少了防御的困难程度,而且确保了城市围困后的用水。

当然,这么偌大的要塞中,原本就不应该缺乏供水系统,河道的存在只是强化了这一解决手段。更重要的是,整座要塞更是依托原本高于平原的山丘建立,根据侦察部队初步勘测,西侧和东侧要塞城墙是通过改造原本山体建造的,巨岩构体的结构,可谓是坚不可摧。

要塞多次扩建后和强化后。基本形成了非常3层次的防御体系,表面可见有数十处堡垒式防御阵地与坚固的墙体联通,而通过抓捕的部分荷兰俘虏,以及部分当地土著了解,荷兰人的巨港要塞显然不是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在地下,还有深挖的防御体系,以确保指挥系统的安全。

尝试进攻后,这样完备的防御体系后,有些出乎了贺小均的预料,他手头的兵力,用于野战的话,以之前战事的经验和对荷兰人的了解,他有着极大的信心,但要是用来进攻这座巨型要塞,里面还蹲着几乎和自己等量军力的敌人,虽然从单兵武器来说,南华第一师有着全面的优势,但对方的防御优势,完全抵消了这种武器上的差距……这显然已经危及到整个荷属东印度战略!

立刻,一场全方面的围攻大讨论在前敌指挥部展开了,师属参谋以及前线指挥官几乎悉数参加,摆在他们的面前的只有一个问题……怎么打?

事实上,荷兰人也正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被围困后,巨港要塞指挥官、荷属东印度第一师柏克少将显然十分震惊,中国军队进攻的迅猛,让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去获得完备的侦查消息,南邦和默默特罗方面的驻军完全如同人家蒸发一般的消失了,极少数逃回要塞的军官和士兵,甚至都不能完整表述事发情况,可见中国人进攻的猛烈和高效。

就在一个星期前,他才获得的消息,这些中国人还在爪哇岛上与当地荷兰驻军激战,战局并不乐观,没想到,眨眼间,对方就把战线推倒了自己的脚下……

此刻站在西侧一门大口径要塞炮面前的他,看着远处土丘和平原上正在慢慢延伸的壕沟,柏克少将虽然谈不上害怕,但是,心底的担心却越来越甚,他和他的前任,乃至前任的前任将官,一直都在为这座能控制整个苏门答腊平原地带的巨大要塞而奋斗,对于要塞的防御能力,自然是心知肚明。

至少,在他看来,要击破这样坚固的要塞,绝对不是目前这数量敌人能够办到的,要塞内囤积了支撑部队和平民至少六个月的粮食储备,子弹和炮弹的储存足够打上一场大战役!而更重要的消息是,他在一周前就已经获悉了英国与荷兰的官方协定,在苏门答腊的军事交锋,已经获得了英国人承诺的支持。

但即便是如此,柏克现在的心情却谈不上好,因为,在持续两天双方的炮战中,柏克少将发现他还是完全低


状态提示:第1023章 战斗工兵登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