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江山美人>第八百六十六章 一年

楚军伐吴超乎想象的顺利,吴国引以为傲的特点在楚国面前,毫无优势。

相反,楚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力,无论是将领谋臣的能力、还是兵力战力,亦或是物资补给,样样都占据着压倒性优势。

冬月,在北路周智、中路高顺与吴军主力奋勇厮杀的时候,南路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困守建安的凌统、朱然、贺齐因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楚国南路大军在赵云和徐庶的指挥下,先分兵攻破其主力周边的一些县城,然后呈现对其主力所在的包围之势,吴国将士被迫撤退。

吴国建安郡全面失守,赵云随之率南路主力北上,从后包抄正与楚国中路大军缠战的吴国主力,吴军中路统帅鲁肃面临腹背受敌,闻讯后果断选择撤退,并迅速通知其更北方的孙策。

孙策所率乃是吴国最核心的力量,此时正与楚国北路军奋勇厮杀,随着南边的凌统、朱然等被迫撤退,鲁肃也即将撤退,那么他若不速退,很可能面临楚国三路大军的围杀。

不久,孙策和鲁肃两部吴国主力先后撤往丹阳,楚国三路大军不急着追击,稳步推进。

北路军统帅周智和参军庞统担心吴国水军的威胁,在持续进军的过程中,分出征南将军徐晃率部攻灭吴国在长江南岸的所有水寨,并在沿江布下重兵防御。

周瑜失去陆上大军的支持,抵抗地越加艰难。孤军奋战两个月后,终于精疲力竭,陆逊率海云军团全线出击,一举击溃。周瑜在百般无奈之下,率领水军残部沿江而下,退至建业之北。

此时,楚国北路和中路大军已经在丹阳郡会师,与吴国主力决战于黄山之北的陵阳、安吴一带,赵云的南路大军则在征缴会稽的凌统、朱然等人所率残部。

吴国可谓已经陷入绝境。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相比较于扬州战场,楚国在北方则陷入全面的劣势,北方、玄武、东方、白虎四大军团外加部分北军和西军,无不是损失惨重。漫长的防线让他们在面对魏国的全面进攻时。吃尽苦头。

张辽、魏延、黄忠、诸葛亮等人纵使有通天的本事,却也不可能扭转客观事实,魏国的贾诩、司马懿、戏志才、夏侯家诸将、曹家诸将、满宠、李典、郭淮、郝昭等等谋臣和良将也并非那般容易对付。

一封又一封的急报传至襄阳,让王旭在为扬州战事高兴的同时,也始终充满忧虑。

直至南方主力打至丹阳。胜利在望时,王旭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全面放弃并州三郡及雍州北部的冯翊,北方军力全部龟缩至雍州核心之地,进驻各处险关,据险以守,以拿下吴国为主。

这番举动虽然显得有些冷酷和残忍,但却是符合当前形势的理智之举,虽失四郡之地,使得北方不再具备战略纵深和攻打魏国的跳板。但却缓解了燃眉之急,让北方的军事力量不再迅速消耗,并且可以有险关要地作为屏障,更好地防御魏国。

唯独难办的是这些年重建的朔方郡,何况那里还居住着几个归宿的大部落,出于长远考虑,王旭最终告知镇北将军贾逵,希望其率领部分北军相伴,再度领导这些部落往西迁移,暂时避开魏国。待将来楚国收复失地,再行补偿。

贾逵这些年在北疆与那些部落结下深厚情谊,本就不忍遗弃,欣然应允。

事实上。在组织撤退的时候,并州将领和官员都极为不舍,几乎是含着泪离开,那种痛,若是没有经历过,很难理解。

二一九年三月。楚国在付出一定代价后,北方军力全部撤至弘农和长安之北,遏制各处险隘和关塞。

魏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倾力攻打,可此时他们已经无法占据太大优势,楚军防守面大幅缩小,又占据着险关和地利,足以从容应付,双方陷入势均力敌的鏖战。

消息快马传至扬州,吴国近乎绝望。

楚国的壮士断腕之举,损失巨大,可却保全了北方的军事力量,如今魏国欲破楚军,那是难上加难,而这对于吴国来说无异于噩耗,他们不知还能抵抗多久,魏国如果无法迫使楚国退兵,那么结局可想而知。

曹操也同样知道这点,连续勒令兖州的军力攻打南阳,可惜其力也有限,大部分主力都在北方的他,在中原的十几万将士全部加起来,也很难对张合把守的南阳造成太大威胁,八万青龙军团将士众志成城,令其几次进军都遭到巨大损失。

四月末,困守会稽数月的吴国残军再也无力抵挡,凌统和朱然等诸多吴国大将率部突围失败,余下的大部兵士投降,只剩下千余亲信随他们退入山阴县城。

这还是赵云遵从王旭出征前的嘱咐,在不影响战争形势的情况下能放则放,尽量不杀吴国将领,因而没有下令放箭,有意控制,不然这几个吴国大将根本就没有幸存的机会。

随后,徐庶率万人留驻山阴,赵云则率主力兵进丹阳。

至此,吴国主力在丹阳遭到重重围困,西有楚国北路大军,南有楚国中路大军,东有楚国南路大军,形势汲汲可危。同时,楚国持续派入大量官员,开始接掌扬州,交州军则全面分派各地,暂时负责地方的稳定。

吴国残存主力在丹阳进行着最后的抵抗,期待北方魏国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获得一线生机。

可现实是,楚国的北方防线比起他们来说,可以抵抗的时间绝对更久,这是当前的客观形势和实力所决定的。

五月中旬,


状态提示:第八百六十六章 一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