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最早脱胎于中世纪的投石机,十四世纪开始出现种类繁多的加农炮,以火药爆炸的能量将石块射出,达到摧毁城墙的目的。
由于需要射出的石块常常重达三百磅以上,经常需要填充大量火药,甚至塞满炮管,不仅谈不上任何精度,而且为了抵挡过大的膛压,那个时期的火炮被造得十分巨大。
诸如攻陷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巨型加农炮口径高达八百毫米,甚至比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还要大将近一倍。
要知道大和级的主炮口径四百六十毫米,单门炮重达一百六十五吨,单发炮弹重一吨半,装填炸药三百三十千克,只要一发就能击沉一艘较小的驱逐舰,是大炮巨舰的巅峰代表。
而乌尔班巨型加农炮威力甚至不到大和巨炮的数百分之一,却同舰载巨炮同样笨重,不但炮管口径足以容纳整整两个成年人,炮避更是厚达三十厘米,总重高达十七吨。
试想一下,这样的大炮需要多少战马才能拖动,将其架设起来,或者收好运输又需要多少时间?
其实早在制造出黑火药之后,徐锐便能设计制造火炮,可若是直接制造类似乌尔班巨炮这样的庞然大物,不但会大大拖慢整支军队的速度,而且除了攻城之外这种射石头或实心炮弹的火炮几乎没有太大作用。
所以一直拖了整整两年,等到星河集团拥有了更先进的高炉,等到硝酸研制成功,制造出爆炸威力数十倍于黑火药的多孔炸药,徐锐才开始着手设计火炮。
毕竟成本和人力有限,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在制造火炮之前,徐锐在火炮和枪械之间做了一番取舍。
早期的火枪没有膛线,圆形子弹出膛之后会打到哪里完全看老天爷,所以像拿破仑时代的战争,火枪队都是站成一个个小方格,用巨大的数量来弥补精度的不足。
这也就出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双方站成两排,一边打着鼓向敌人正步前进,一边对射的搞笑场面。
由于没有足够精度的车床,无法成批量地制造线膛枪,做不到精确控制子弹落点,所以徐锐选择了威力巨大,却对精度要求没那么高的火炮,并将所有资源投入其中,这才换来了众将今日所见的这两门炮。
一般常见的火炮大致分为三大类,平射的长行炮(山炮)、射程较近,但威力巨大的加农炮(榴弹炮的原形),以及小巧的迫击炮。
这三种炮各有优劣。
长行炮又叫野战炮或山炮,体积较小,易于运输,但对厚重的城墙威胁有限;
加农炮威力巨大,适合攻城,但精度较低,本身十分笨重,运输困难,速度极慢。
迫击炮轻便灵活,而且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但孱弱的威力和特殊的弹道比起其他两种炮弱势太多,所以徐锐最终选择了最适合天启卫的野战炮和加农炮。
在此基础上,徐锐还为这两种跑量身定制了高爆、燃烧和破城三种炮弹。
高爆弹装填大量炸药,以雷管触发,爆炸范围内寸草不生,对高防护兵种杀伤极大。
燃烧弹装填少量炸药和大量助燃剂,可以将爆炸范围化为一片火海,对大面积步兵十分有效。
破城弹中装填少量炸药,以及实心金属,利用炸药提供的巨大动能,实心金属能对城墙一类的掩体造成巨大毁伤。
徐锐认为无论是南朝主力,还是北方草原,天启卫要面对的最强敌人都是重装骑兵,这三种炮弹足够应付绝大多数场面。
而为了提升面对骑兵时的机动性,徐锐还在火炮上加装了炮耳设计,不用专门设置炮兵阵地,只需找一块平地便能立刻开炮。
炮耳两侧的轮轴可以让七十六毫米的山炮被一匹马轻松拖动,沉重的一百毫米加农炮也仅需两匹马便能远行。
若是与骑兵野战,野战炮能迅速摆开阵型,在数里开外对骑兵阵进行齐射,在骑兵进入两百米的冲锋范围之前便能彻底击溃他们。
无论是重装的黑旗军,还是轻装的犀角军都不可能顶着火炮发起冲锋,这与胆量无关,而是战争的代差造成的天生克制。
就算是突如其来的遭遇战,火炮没有时间从容布阵,拥有装甲的马拉坦克配合加特林连射弩也能首尾相连,迅速组成一道防线,隔绝骑兵正面冲锋,为山炮展开争取时间。
天启卫以火炮和马拉坦克为战术核心,配上连射弩的远程打击能力,以及强悍的野战、巷战能力,将使他们成为所有骑兵的克星。
而若是主动出击,面对残酷的攻城战,威力巨大的加农炮能像铁锥砸开贝壳一般,轻易摧毁城墙,彻底改变以人命换城墙的古老战法,迅速将攻城战变成天启卫所擅长的巷战。
可以说有了这两种炮,天启卫便能攻防兼备,所向披靡。
在此之前,徐锐便在天启卫中预留了一个炮兵连的预备队,并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知识培训和无实物训练,只要火炮到位,立刻便能形成战斗力。
“诸位请看那边!”
试射完七十六毫米的山炮之后,徐锐又指着约莫一里外的一处小山包,那里有一段五六米长,四米来高的城墙。
安歌见徐锐点了点头,又一次举起了红旗,立刻又有三个带着耳塞的工匠点着火把走到加农炮旁,熟练地装弹、校准,然后点燃了引线。
“轰隆!”
大地猛地一震,竟比之前还要剧烈数倍,短粗的加农炮好似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