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重活不是重生>第六百三十七章 姜晓倩的成长

祁景焘坐在旁边观看姜晓倩的诊断过程,凭他现在的能力,根本就无需亲自给患者切脉诊断,仅凭望诊就足够判断患者的基本病情。何况还有姜医生的问,闻,切可供参考。

祁大神医耳聪目明,神识灵敏,还能透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下来,姜晓倩那些患者的病情逃不过祁大神医的判断,并且迅速按照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觉得姜晓倩诊断无误,开出的处方和治疗方案也合理,哪怕不是最佳治疗方案,他也是一言不发,任凭姜晓倩和牟晓玲施展才华。

除非发现姜晓倩诊断结果和自己的诊断结果有较大差异,他才亲自进行示范诊断,和姜晓倩讨论患者的病情,再让姜晓倩重新诊断,开具合适的处方和治疗方案。

一名年轻医生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医生的自信更需要通过实战进行滋养。只有进行充分的实战,他们的医术才能不断进步,精益求精,自信心才会越来越强,更好地位各种患者治疗疾病。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一个跪着行医的医生是无法战胜各种疾病的。看看历史上那些太医,他们在民间和在皇宫的表现判若两人。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中医国手,他们宁愿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或是,守着一家医馆悬壶济世有不愿意给皇家做太医,这是为何?

太医虽然地位尊崇,但是归根结底其所效忠服务的对象还是王权贵胄,替天下至尊诊疗治病。就这个条件而言,太医的责任实在是重中之重,关乎着一朝国祚着实马虎不得。正因为如此加上所治对象乃玉体金枝,所以,太医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凡有些许小问题都得被问责。

同样的,正是因为皇家贵胄们长期身居宫中,进出大小事宜都有人操持,自然而然就造成了身体较常人更加娇贵体弱,很多时候,患了一些小小的疾病都不易治愈,久而久之,他们反而觉得是太医们极度无能。

还有就是,深宫之中宛若一个云波诡谲的社会,当太医们进宫入职之时,很多时候都必须拿出重金来打点内务府的官员甚至是太监,一旦你“自恃清高”,不“同流合污”的话,便有人从中作梗,时常给你这儿安一个差错,那儿添一桩罪名,搅得你寝食难安。

所以,纵使是这些精通各类病症的太医,都会因为多方面的掣肘,被弄得难以施展拳脚。

这时候,很多人会说了:“太医一旦治愈某位贵人的病症便会有诸多赏赐,平步青云则指日可待了。”其实不然,因为很多时候太医们受赏赐的金额,甚至,比不上“孝敬”官员和太监的支出,试问:如此环境之下谁愿意入朝为医?

更别谈在宫闱斗争中的残酷,政治上的风云莫测,他们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一不留神太医便会被卷进各方势力之中。一旦误投医药造成死伤,首当其冲被问罪的便是太医,轻则罚奉削官重责小命不保,很多人考虑至此,跑都来不及更遑论官运亨通了。所以,从前在民间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太医难当”,这实在并非空穴来风。

犹记得这样一些传闻,诸君细看便知太医治病何其艰难曲折。中国历朝历代都沿用中医,很多皇帝自诩知些医道,对太医们所开的药方是指指点点,以至于,太医们碍于强权不得不遵其旨意更改药方。

在清朝光绪帝时期就发生这样的事,都知道,历史上的光绪帝年幼体质瘦弱,至成年时更是疾病缠身,长时间的体内失调,多有咳嗽、失眠、耳鸣、盗汗等症状,加之,他在政治上一度失意,所以,就使得他原本就患得患失的性格更加郁郁寡欢孤僻多疑,对于太医所开的治病药方更是心存芥蒂,总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

同时,更因为光绪稍通医道,为了早日康复,每每在处方之中加重药量,长期下来肾脏更是承受不了如此药力便加重病情。太医们对如此“不听话”的病人自是无可奈何,但是,往往这个时候,便有圣旨降罪下来,怪其医术不精,这简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我们都知道中医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为求体内五脏调和便是身康体健,但是,并非所有的名贵补药都是好的。

在光绪帝重病后期,为了凸显皇家尊贵与自身的“才识”,光绪经常在自己的药方之中点名用药,如:元参、桑叶、生地、麦冬等滋阴清凉之物每每都出现在他的药方之中。不管这些药物是否对症,太医们也是必须遵旨使用的,试问:这样下来,就是再厉害的名医也会对其束手无策吧。

当时的光绪虽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被慈禧幽禁,但即使这样明面上他依然是皇帝,太医为其诊治时自然不敢马虎半分。但是,因为光绪早已病入膏肓,自己乱加重处方的剂量,最终,导致其身体的病情加重,已无回天之力。

但是,光绪却认为:自己这样全是由于太医诊治不当造成的,于是,大发雷霆之怒,太医们也只能默默承受。在光绪死后,太医院的院使等人因未能治疗好皇帝的病情而被降罪。在这样一个封建集权制的朝代中,太医们有苦也难言。

帝王之家享用已极尽人间,所患人生苦短故又求延年益寿,历史上,服金石丹药以求长生之君王颇多。宫中人心多有隐曲供养又丰,故多有气滞血瘀、食积内热之证,故:通腑攻积亦为常法。

据宫中


状态提示:第六百三十七章 姜晓倩的成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