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日不落盛唐>第一百七十七章 武威保卫战(三)

“儿皇帝?”秋娘皱眉说道。

“是的,儿皇帝石敬瑭。”李文渊说道:“在不久之后的唐末五代十国的时候,首先是黄巢大起义,彻底的摧毁了李唐统治的最后一根支柱,天下情形与现如今的隋末乱世何其的相似,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赤野千里的宣告着一个强横一时的王朝的崩塌。

但是黄巢一届盐商子弟,纵使有满腹经纶,也不能以一敌百,手下义军将士们虽然可以奋勇作战,但是却对自己已经夺下的地盘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理,这才使得黄巢虽然据地千里,但最终却还是含恨败亡。

在这个期间有个人叫做朱温,和他的兄长朱存一同加入了黄巢的义军,后来黄巢军攻略岭南的时候朱存战死,诸位因为战功被补为队长,相当于我们军队中的营长一职。这个朱温足智多谋,又能征善战,很受黄巢的重用,最后做到了同州防御使,也就是现在的河东郡西面的不远处,让朱温自取。

什么叫自取啊?就是给朱温分封了一个虚衔,但是却不给朱温多余的兵马,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想要得到封号下面所辖的土地,就得他自己亲自带兵去攻打那些土地,这也是那些起义军首领最喜欢用的伎俩,用这种画大饼的方式勾引你来出力,自己却是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若是胜了可以壮大义军的声威,若是败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甚至还可以借机削藩,稳固自己的权利。

朱温在攻下同州之后,便被唐将王重荣击败,无奈下只能退守到同州城内。朱温无奈之下只能向黄巢求救,接连的递送了十本求救奏章,但是这十封求救文书都被黄巢的左军使孟楷隐而不报,致使朱温始终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援军。

与此同时唐军不断地向同州城内死守的朱温军民释放消息,称黄巢已经被前去剿匪的大军击败,此时早已向东溃逃了去,根本无力前来援救被唐军里三重外三重包围的如同铁桶一般的同州城。

听闻这个消息,朱温手下的兵士们便都是有些军心涣散,于是他的心腹手下胡真,谢瞳便是劝朱温降唐,保住自己以及手下一种兵士的身家性命。朱温自己也是知道黄巢虽说手握几十万大军,但是这几十万人中有战斗力的军队还是最初追随着黄巢起义的万余人的徐州锐卒。所以此时既然黄巢已经被唐军击败向东溃逃了,便再无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更不要提发起前来对自己的救援了。

心中盘算好了黄巢的起义军必败的结局之后,朱温便是不再犹豫,听从了手下人的建议,率领同州的军民打开了城门,向城外统率唐军的王重荣投降。王铎遵守诏命封朱温为同华节度使,王重荣将此事上奏给了朝廷,唐僖宗高呼说:‘这朱温就是上天赐给我的上将啊!’于是朱温也在李唐受到了重用,风头一时无两。

后来朱温复又叛唐,自立梁国,史称后梁,晋王李克用拒不承认梁国的合法性,于是便是仍旧沿用李唐的天祐年号,与朱温的梁国抗衡。

再后来李克用逝世,其子李存勖继承了李克用的官位和爵位,继续与梁国抗衡着。李克用使用了雷霆手段快速的压下了境内的不稳,随后又多次击败朱温的梁军,后来怀仁经营自己的地盘,被手下人推举为尚书令,在境内置备百官。

李存勖后来在汜水关被手下的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发动了兵变,从而被杀。后来石敬瑭叛变,背叛后唐,在被后唐围攻的时候慌忙的向契丹人求救,同年九月契丹人南下,击败后唐的军队,拯救了濒临灭亡的石敬瑭军。

于是在同年十一月,石敬瑭接受了契丹人的册封,被册封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在被契丹人册封以后,更是奴态尽显,不仅每年进贡给契丹人绢布三十万匹,更是将中原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悉数双手奉上,致使之后的几百年中原汉人在于塞外游牧民族的时候始终是处于下风。

不仅如此,石敬瑭还在对契丹人的文书上自称儿皇帝,反而将比自己小上十岁的耶律德光成为父皇帝。整个石敬瑭的大晋朝俨然就是契丹人的一个傀儡国,任由契丹人宰割。”李文渊说到历史的时候,终于算是放开了一直以来的沉默寡言的样子,滔滔不绝的说道。

“那你的意思是说拓跋史蜀想要将整个东突厥都变成自己在暗中掌控的傀儡国?那又如何做得到呢?”秋娘虽说不是很了解那段历史,但是还是敏锐的捕捉到了李文渊言语中的重点所在。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了,但是估计也就是毒死始毕可汗以后设计让俟利弗设上位,随后在想些办法将俟利弗设除去,再用利益不断地平衡拉拢东突厥的各种势力,最后拉拢起支持自己的多数派镇压少数派,从而达成对东突厥政权的傀儡化到自己亲自为王掌控的转变。”李文渊在脑海中不断地浏览着记忆中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王位争夺战以后,缓缓地额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我知道了,接下来我会着重的注意东突厥人汗位的消息的。”秋娘有感于自己这方对于东突厥人的渗透实在是太不够了,先前还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完全的掌握东突厥人的动向了,但是现在看来自己对东突厥人的情报获取还是十分的稀少,还有很多不足,于是秋娘便是暗下决心的要再次扩大夜枭在东突厥的情报网。

李文渊听到秋娘的话之后,也是点了点头,秋娘办事他是极为的放心的,于是便不再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七章 武威保卫战(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