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这个举动在孙华看来,如同是久旱逢甘露一般让人欣喜。于是孙华自然是喜不自胜的立即和使臣开始了正式的探讨两军合并的事宜。毕竟孙华自起事到现在,已经着实的是有的些年头了。当初被官府逼迫造反,到后来身边的兄弟们越来越多,孙华的野心也就越发的膨胀了起来。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动,孙华觉得自己对于时代脉搏的掌控越发的力不从心了。同时手下的兄弟多了之后,各个派系便是纷纷的对立了起来,这也让孙华十分的头疼。每天光顾着要平衡手下这些势力之间的争斗,便是要白白耗费去孙华极大的心神,更不消提还需要规划整个势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了,孙华每天自从睁开眼睛到晚间回到卧榻上休息的时候,每每都是觉得力不从心,颇有些心力憔悴的感觉。于是此时对于李渊主动递过来的橄榄枝,自然是十分的欢喜的。
此时,李渊虽说有些困顿,但是却只是相对起李文渊来说处在被动的地位。但是比起周边的这些势力,尤其像孙华这样的小势力来说,李渊的军队始终还是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一直处在压制这些势力的地位上的。所以李渊对于整合面前的这些小势力方面,即使是很迫切的想要以避免战争的和平方式来收编这些势力,但是却仍旧不愿在一些权力的方面做出丝毫的让步,出于这种心态,李渊给孙华开出的条件便是封孙华做扶风郡的郡公,而且这个爵位可以世袭接替,但是相应的,孙华要放弃掉对于自己手下军队的掌控权,同时也要放弃掉在李渊势力中的政治方面权力的一切争夺。
这样的条件虽然在一些人的眼中看起来十分的苛刻,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薄,但是对于早就已经有些心灰意冷的孙华来说却是一个绝佳摆脱这个犹如一团乱麻般的各类事情的绝佳机会。其实若不是没有退路,孙华早早的便想要放弃掉自己身为首领的地位了,只想依靠这些年举事积攒下来的钱财随便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做个富家翁也是极好的。虽说不能够让手下人鞍前马后伺候自己多么的风光,但是最起码还能落得一个善终。要知道他今年也已经四十多岁了,相比起自己起事时候的雄心壮志,他现在更看重的是能够拿到手里的实际利益。所以对于李渊的这个条件,孙华没有多做思考便是直接的点头同意了。至于手下的兄弟们,孙华把他们叫到的自己的面前,愿意留下来继续在军中从事的孙华自然是不会耽误他们的前程,同孙华一样厌倦了多年的军旅生涯,想要回到故乡颐养天年的人,孙华也都为他们准备了回家的川资路费,同时又尽自己所能的给他们一笔安家费,让他们即使回到家乡之后也不会过的太过困难。
在处理好了自己军中的一应事物之后,孙华便是率领着自己手下的兄弟们以及自己的军师,选择了一天良辰吉日,就这么正式的归顺到李渊的手下。随后两边做了交接之后,孙华如约的得到了扶风郡公的头衔,便带着自己的亲属家眷和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前往长安城内定居。所谓扶风郡公这个头衔,并不是说孙华当真可以到扶风郡去上任的。这个头衔其实比起实际权利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俸禄级别的称号而已,有了这个封号,每年孙华可以从朝廷那里支取自己身为郡公的俸禄。而对于扶风郡孙华却没有一点掌握的权力的,更何况是投降来的将领李渊又怎么可能放心让孙华跑到扶风郡去呢?精于人情世故的孙华自然也是知道李渊的想法的,于是便是主动上表请求李渊同意他居住在长安城内。
孙华这么懂事,李渊自然是喜不自胜的,于是便是顺水推舟的同意了孙华的请求,并且私下里动用自己家中的钱财替孙华在长安城最好的地段购置了一套府邸。解决了北面的孙华之后,李渊手下略有些空虚的军队得到了大量的兵员补充。而且补充到自己军队中的兵员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前朝的隋军,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败亡便都是经济出现问题,随后百姓民不聊生,官府又养不起正规的军队,导致军队中士兵的素质大幅度下降,所以才会镇压叛乱无力,最终被叛军掀翻了王朝的统治。但是杨广的大隋却不是这样,杨广的大隋虽然说看起来遍地的叛军,多少路反王,看起来声势浩大无人可挡。但是隋朝军队的质量却没有任何的下降,那些士兵依旧还是那些可以在草原上同突厥人血战数日的精锐,但是杨广的大隋灭亡的根本在于内部的关陇贵族不再支持杨广了。
毕竟这些关陇贵族都是传承了数代的大家,谁也不是傻子。对于杨广假借高句丽人,假借突厥人,假借吐谷浑人,甚至假借自己境内的各路叛军之手,想要削弱关陇贵族手中的实力,从而淡化他们对于朝政的影响,想要将隋朝的统治权逐渐的收拢回皇室的手中。这样的图谋自然谁都是看得出来的,但无论如何毕竟杨广身为天子,如果不等到杨广失了民心便动手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便是天下所有人群起而攻之的必亡境地。这是一场耐力的赛跑,杨广和关陇贵族各领一队。但是结局已经表明了杨广所率领的百姓这一队的耐力远远不如关陇贵族的忍耐力,所以杨广才会在失去了民心之后,被关陇贵族推出来的李渊补上了最后一刀,彻底掀翻了大隋的统治。
所以隋朝这种突然暴毙是的灭亡,所遗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全国各处装得满满当当的官仓,其中有不计其数的粮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