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日不落盛唐>第三百四十章

随着日头逐渐升起来,御花园中的温度也是越来越高。已经不是那片引自雪山冰水所化的地下深渠的水中汲取出来的清泉能够消去的酷暑了。李文渊抬头看了看日头,暗自估算了下时间,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时辰,估摸着这群大臣酒也应该醒的差不多了,便是调转身形打道回府,又回到了先前的议事大厅。

进了屋中,李文渊环视了一圈,不由得在心中暗自叫奇,这御膳房的厨子到底用的什么灵丹妙药?群臣脸上都已不复先前的菜色和酒意,都恢复了平时鬼机灵的样子,双目圆睁,隐隐有流光闪现。李文渊见群臣精神状态都已经调整过来了。于是便是迈步走向了自己的位置。随后坐了下来,双手扶着面前的桌案,眼睛环视了一圈屋内,随后朗声说道:“诸位同僚,今天咱们的议题就是接下来我们对薛举的态度。如今薛举暂时还没有撕破脸皮来说要跟我们翻脸,那么现在我们和薛举就还是同盟的关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来探讨探讨,我们究竟是应该先发制人,掌握对薛举方的主动权,还是等着薛举先来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后我们再进行合理的自卫反击呢?”

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之前李文渊就已经拿出来讨论过了,而且已经和诸位大臣达成了一致。李文渊之所以在这时提出这个问题单纯的只是为了看看这些大臣到底有没有醒酒。是真的已经驱散了宿醉带来的头脑迟钝,还是说仅仅是为了应付自己而装出来的醒酒?

朝堂上的群臣异口同声的选择先让薛举来捅破这层窗户纸,毕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道义上站住脚步。当然,这里所说的道义仅仅是给自己治下的百姓听的。有很多人的心理特别的奇怪,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对外扩展着自己的疆域,但是同时他们又特别的抵制自己的祖国对其他的势力发动侵略性的袭击。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却丝毫感觉不到任何的寒冷。他们始终认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应该做到不对别人发动进攻,就能让别人将土地拱手相让。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就是你君主的无能。若是君主足够圣明,又怎么不会万国来朝呢?

反正即使是薛举先来捅破的这层窗户纸在薛举治下百姓的眼中,薛举仍然是一个受害者。反正薛举为了获得百姓的认可是绝对不会对治下的百姓承认自己主动撕毁了和李文渊之间的盟约,肯定会用各种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借口作为一层遮羞布来蒙骗自己治下的百姓,让他们支持自己这场战争。

李文渊面朝着殿门,确认大臣们已经醒酒之后便也不再啰嗦,直接抛出了今天最核心的话题。:“诸位诸位,假如等到薛举率先发动对我们的进攻,我们再进行合理的自卫反击的话,这场战争我们究竟要进行到哪一个程度呢?是点到为止,仅仅打到薛举主动请和双方再一次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就停手,还是打到薛举割地赔款,亦或是我们直接倾全国的兵力和薛举来一场决战,不是我们消灭掉它,就是我们被他消灭掉的结局。”

在李文渊抛出这个话题之后,朝堂上的大臣们立刻分成了三派开始进行辩论。一派是以年轻的军官武将们为首的鹰派,他们认为既然已经和薛举进行了一次战争,那么双方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是打破的镜子一般,无论如何修复都始终掩盖不掉镜面上的裂痕。所以说打到一半就割地赔款或是只进行一场警示性质的战争逼迫薛举再次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都是不可取的。双方的关系不可能再回到发动战争之前的那样相互信任亲密无间了,所以这种纵虎归山终为患的事情,鹰派的武将们是坚决反对的。

另一派人则是以朝中的文臣为首的鸽派。这其中又以商部的各位大臣反对的最为激烈。他们觉得战争就是销金窟。无论有多少钱,只要打着战争的名号,就都要丢进去。更何况在薛举境内,这些投资未必能见到多少收益。毕竟薛举的金城郡只是卡住了土地最为肥沃的河西走廊,然而粮食偏偏是李文元现在最不缺的东西。可能薛举的手中唯一能让李文渊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个郡府中大量的人口了。但是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大的开销,而这笔开销却需要长久的经营才能逐渐收回成本。所以,在品尝到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大量税收的同时也让商部的这些人十分抵制轻易发动一场规模可能十分浩大的战争。

至于第三种人则是哪一派都不加入的中立派。在他们看来,这两个无论是哪一个都没差,他们只等着李文渊的最后的决定,李文渊说哪个他们就照着做哪个。所以在朝堂上鹰派鸽派这两股势力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些人都是闭目不言,静静的在旁边冷眼旁观。

此时的朝堂上热闹至极,鸽派的人指责鹰派的人穷兵黩武,不懂得体恤民情,只知道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点争名夺利的念头便要轻易地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要知道这场战争带来的支出,很可能会拖住李文渊对外扩张的脚步,甚至还会引起李文渊现在治下地区金融方面的波动。说到最后,鸽派的这些大臣们便开始指责鹰派的人都是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不懂得民生经济,整天只知道打打杀杀。

那些鹰派的人听到鸽派的人如此的贬低自己,心中也都是憋了一口闷气。一些人在心中暗想,这些鸽派的人说的也没错,我们确实就只是一群只会打仗的武将。不懂得什么民生经济。但是我们会打架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