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日不落盛唐>第三百四十五章

经过秋娘这番提醒,李文渊这才想起来自己上午在议事厅中面对文武群臣的时候,似乎为了掩盖尴尬确实是说了这样的话。当即便是一拍脑门,暗骂自己糊涂,怎么会将如此重要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呢。一想到自己如果真的放了这些文武大臣们的鸽子,那么明日早朝的时候自己要如何去面对满朝文武的怒火呢?想到这里,李文渊不禁是一阵恶寒,无奈的如同秋娘所说的一样,乖乖的放弃了自己的午休,回到自己办公的地方。略作思索,参照着旁边的那份修正案,开始给自己手下的大臣们发布命令。要将自己领地内一些事情的数值调整到修正案中所要求的那样,以便整个修正案的顺利施行。

但是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书中可以简简单单的一笔带过,但实际上李文渊为了调整这些数值着实是费了一些功夫,毕竟有些事情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的。打个比方说,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所带来的并解损后,损耗,兵工厂要开始加班加点的运作起来,尽可能地生产出更多的火枪、兵械等军用物资,这就要求有充足的钢铁供应。但毕竟西域就这么大,铁矿山也就只有那么几个,每个月的产出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即便会有些上下浮动,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影响不到大局。但是现在兵工厂要为了战争服务,自然要侵吞更多的钢铁产出。相应的,供应到民间的钢铁数量就会大幅减少,按照市场的一般规律,当一件商品的供货量出现降低的时候,它的价格将会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缓步的上升。

这件事情本来只属于很正常的市场自我调节,但是一旦被有心人察觉到了此事,进而在暗中囤货居奇的话,那么物价上涨的幅度就不再是市场本身健康的自我调节了,反而是成为了一些人中饱私囊的盈利工具。李文渊要做的就是经由政府力量,通过各种手段让物价上涨的幅度和节奏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内。由西域军的民主政府来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导向和维护,毕竟事关人民生计大事,李文渊也不敢随意独自决定。诸如此类的事情,李文渊都需要在敦煌郡的皇宫中分别将那些相关官员聚集在一起,进行一次范围的讨论。毕竟李文渊也不是神仙,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无所不知,关于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他还是需要去请教那些专业的人才算合适的。

其实这些大臣中很多人都称得上是李文渊的徒子徒孙的,他们都是从李文渊最初在武威郡创立的政工大学中毕业的人。经过这些年在官场上的摸爬滚打,终于是熬到了今天的位置,李文渊让他们广开言路进行讨论辩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因为顾忌李文渊的想法而不敢发言,都会不遗余力的宣扬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去分析别人想法中的不足。辩论嘛,难免有时候情绪激一些,这些都很正常,但是这些人对于李文渊已经敲定的决策则是都是保持着无条件的信任,不会进行反驳的。

但是当李文渊为他们指出一个未来前进的方向后,他们便都会放弃自己心中原本的想法,选择了对李文渊的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并且尽自己所能地替李文渊完善他想法中的漏洞和不足。毕竟李文渊在过去无数的日子里用事实向他们证明了自己的远瞻性和正确性,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想法会比李文渊的想法更行之有效,他们能做的只是在李文渊指出的方向上进行细化。

所以在经历了那次朝堂之上的辩论后,李文渊定下了接下来的西域发展的大方向,之后又陆陆续续的进行了几百次这种范围讨论会议,方才讨论出相关事宜的最终处理方法,再转化成一份成文的施行办法发布出去,再经由命令的形式送到了这些人的手中。一时之间,李文渊在各层官员和治下人民群众的配合之下,整个西语郡和李文渊治下的土地都如同是一个精密的机械一样,高效地运转了起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切都为了战争做准备。

为了抑制开战以后钢铁制品的价格飙升,李文渊决定做出一个线性的钢铁过渡计划以避免突然将大量钢铁转移到军工厂之中后,导致民间用铁供应总额急剧减少所带来的隐患。在这份计划中,李文渊规划了一个月的缓冲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各个工厂都要加班加点的囤积原料和生产成品并计入库存中。同时为了弥补这些企业在仓储方面突然多出来的这部分支出,李文渊在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免除这些工人和工厂未来一年的税收,也算是为这些企业的拥军行为表示一下感谢。

粮食自然用不着李文渊担心,得益于杨坚和杨广两位皇帝这些年来打下的良好基础,李文渊在接手自隋朝的时候的粮食储备就很充足,而他接手之后也没有过分的挥霍,所以自从起兵之日起也没有替粮食的问题发愁过。后来随着治下的土地连年丰收,不论是军粮还是民间的粮食都未曾吸血过,更不要提粮价飙升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原那些势力彼此之间还在为了一两处产粮地或人口大省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李文渊已经率先完成了领地内的工业化进程和军队的火器化建设。同时,粮食的充足也让李文渊不需要将扩张的目标锁定在那些除了产出粮食以外一无是处的土地上。相反,他可以为了各种矿藏或者是军事要冲之地一类的地方而兴兵作战。这使他在同样的时间内进行都扩张远比中原地区那些事例来得更为自由,让他赢在了起跑线上。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五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