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东汉末年是三国>0065 刘备借道袭乌孙 文和元皓齐伤神

就在霍达犹豫不定的时候,刘备却率领一万两千大军以及两千多匹战马集结完毕,并且以虎豹骑为枪头,一步一步向大宛军军阵前行!

见到刘备如此凶悍,不准备等待答复就准备进军,霍达也是颇为头疼,但是刘备的承诺却又比较吸引人!

不主动向大宛国出兵,多么好的一个条件,在霍达心里,如此之少可以保证王室的生存!

然而刘备真的是如此想的么?的确,不会主动向大宛国出兵,但是当刘备提出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有其他的突发情况,刘备还真的不动兵么?

再三考虑,霍达一下便下定决心,准备回去说服王上,不在趟这趟浑水,只要刘备不进攻大宛国,大宛国臣服于大汉,连年向大汉进贡买份平安就是了!

于是也拔营,但却不敢真的就退回国内,而是不断的给刘备大军让开一部分空间,而刘备则慢慢的进入大宛国境内,然后调转方向,向东北方向行军,却是直接进入了乌孙国境内!

刘备大军离开大宛国边境的时候,居然回头看着霍达,然后语重心长的说道:“霍将军,汝可回去禀告你家国君,当然也可继续陈兵边境,但当我刘备在到大宛之时,你懂得…”

说完,刘备便头也不回的直接率军进入了乌孙国境内,而此时的霍达却再也无法平静了,今天一天是他这十几年大将军生涯中最无法接受的一天。

手下勇猛无敌的四员大将,被刘备一将以一己之力击杀三人,生擒一人,这直接是在自己脸上啪啪的打脸;这还不够,两倍于刘备的士卒,而且几乎全是精锐的禁卫军,却被刘备两千士卒几乎以毫发无损的代价歼灭;而当自己以为刘备将一鼓作气与自已一战的时候,刘备却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然后只是借一条道,去乌孙而已。

敢情,整个大宛国六十多万百姓,将近十万大军在刘备眼中只不过一个玩笑,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打就打,想放就放,根本不用跟自己商量。

虽然己方还有四万五千大军,可是现在的自己居然连与刘备一战的勇气都没有,矣或者是刘备的话触动了自己,不主动出兵大宛,也许这是此次出兵最大的收货。

而此时的霍达并不准备退兵,虽然所有的大宛将士包括他自己都会刘备军有那么一丝惧怕,然而,当诸国联军与刘备军两败俱伤时,大宛国依旧有机会,但是在陈兵大宛与疏勒边境却已经不现实。

所以,霍达首先便下令全军后退三十里扎营,将刘备进出乌孙的道路全部让出来,同时有派遣信使将今日的所有一切以八百里加急快报送到国都,报给王上。

此时的刘备,已然带着虎豹骑和百战军进入了乌孙境内,在当时与贾诩和田丰商议策略的时候便确定了先打大宛,在战焉耆,最后使龟兹处的诸国联军分兵,如此在集合优势兵力逐一灭之。

“三师兄,以虎豹骑的战力,以及奉先兄百战军的战力,战胜大宛国五万大军应该不成为题,为何最后却只是威慑下,并不决战呢?”赵云约战之后对虎豹骑的信心大增,也的确,就目前两只军队而言,只要刘备指挥得当,战胜大宛军有七成的把握。

“是啊,主公,当初主公跟军事定下的策略却是先灭大宛五万军队,然后在驰援黄忠灭焉耆。而如今却没有按照当初的策略行事,会不会影响军师他们的布局?”吕布也是颇为担忧的说道。

“的确当时定下的策略是先战大宛,后攻焉耆,吾现在依旧如此,先击退大宛,此番霍达虽然不会帅军回师,但是必然会后退扎营,也就达到了我跟军师的预期目的,大宛后退扎营,只要吾西域军不大败或者惨胜,想必大宛军不敢有意动,而且只要虎豹骑和百战军依旧存在,霍达则会掂量一番,是以大宛已无需考虑。”刘备微微一笑,便又继续说道。

“攻焉耆,援黄忠,吾等有两条路,第一条从丝绸南线,一路快速行军,驰援鄯善郡,而后集中兵力攻焉耆;另一路却是穿插乌孙国境内,直接抵达焉耆国后方,如此攻打焉耆将会事半功倍,且能与黄忠前后夹击。”

当然还有两点刘备没有说出来,一好一坏:好处却是刘备率领的大军在乌孙国内毫无疑问会掀起一股腥风血雨,如此乌孙国国君肯定会召会诸国联军中的全部乌孙大军或者部分乌孙大军;坏处是一旦得知刘备率领一支大军进入乌孙境内,联军势必会攻打贾诩或者徐晃大军,而能否抵挡得住一番猛烈的攻击,却不是刘备能想象到的。

不过好在,刘备已然将自己的决定和进一步的方针快马加鞭的送回疏勒郡,想必贾诩和田丰能做好相应的应对。

慢慢的,刘备不由的想起,自从来到这西域,为了将这西域踏踏实实的成为大汉的一方领土,这一路行来真的是险象环生,除了鄯善郡通过招降和平解决,其他的那个国家不是通过征战得来,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此下来,在西域的治理将远比先前的更加牢固。

………………………………

一日后,贾诩疏勒城外大营内,一信使将刘备与大宛的一番作战,之后又率军进入乌孙国境内的事情,以及刘备的战事策略事无巨细的告知了贾诩。

屏退信使后,贾诩便紧急着急所有将领,然后安排好防务以后,便趁夜色领两百亲兵奔南便徐晃大营而去。

清晨,达到徐晃大营后便立即进入田丰营帐,


状态提示:0065 刘备借道袭乌孙 文和元皓齐伤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