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那可是名侠客>第四百九十七章 给我个面子(下中)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谢玄难阻面前一剑的威势,只得将其引导至其他地方,但是就在这时,天地间突然响起了一个男子缥缈的嗓音。

此诗一出,天地间,不论是有没有露面的人,只要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来者的身份了……

襄阳——素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是交通要冲不说,更是荆州的命脉所在。

如果说荆州城是荆州的核心的话,襄阳就是荆州的咽喉。

更因为先秦之时,襄阳是诸国经营之地,所以襄阳更是一个受到过相当程度建设的重镇,其城墙更是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而不倒,倒是为襄阳城转变为荆北的军事重镇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武帝以后,国家财政凋敝,大汉转为休养生息的静养发展方向,历来都是国家重中之重的北方地区的经济也因为连年的征战而变得有些停滞不前,南方一带由于出色的地理环境以及稳定的内部条件,更加上有大量北方人才的南迁,让南方也快速的发展了起来。

襄阳城绝对是大汉内陆最为关键的一处军事重镇,着名的荆州集团便是从这里生根发芽。

大汉的朝堂之上有着各种小型的团体,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自从高祖之后,大汉便有了朝臣入账议政的规矩,能够与皇帝面对面的论证,这些人也就有了一般的朝臣所没有的地位,虽然这些地位都是人们自己排出来的。

后来,也就有人开始称这应该是一项制度,与六部制相违和的这样一个制度,天子从来没有真正的想要去废除过,最多就是将其置之不理罢了,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中朝。

天子身边的近臣多有一个中字在官名之上,黄门侍郎是名义上的天子的传令官,但是真正的那些近臣,多是一些中侍常,中书令还有太子太常一类的臣子,这些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实权,但却是朝堂上真正的红人。

有了红人,便有了朝堂上的利益交换,为了让自己的仕途更加的平坦,也可能是为了打击对手的臣子,所以渐渐地,朝廷中也开始有了那些所谓的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在朝堂之上盛行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渐渐地,若是有新入朝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受到了这些小团体中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的提拔,对此大汉的天子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话要说,毕竟,到目前为止,这种团体,甚至上可以说是集团,对于朝廷的统治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因为这种情况的盛行,所以也就杜绝了所谓的权臣把持大权的情况,真正的做到了一种朝堂之上的平衡,如今的大汉朝廷满打满算应该是由四个集团,这些集团大都起身于地方官,他们以同乡,亦或者是同窗的关系为基本,渐渐地在朝堂之上站稳脚跟,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已经算是能够掌握朝廷的部分权力了。

当然这些权力,也只是天子放给他们的,不然的话,就如刘钊这样说一不二的君主来说,任何程度的集团甚至是权臣,也无法在没有他的纵容的情况下有成长起来的可能。

说这些只是为了提起,朝堂有一股势力,他们以太尉刘武周以及太常陈世昌为首,组成了一只相当有规模的官员集团,在中央,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集团,位列三公之一的刘武周便是出自襄阳,他与太常陈世昌更是年少时的同窗好友,两人在各自闯荡之后,于二十多年前,一同进入了朝廷为官。

襄阳本就是代表了荆州官员集团的一个小团体,但是由于荆州富饶,又加上荆州是魏王统治的核心所在,所以其官员大都是魏王手下的亲信。

而处于荆北的襄阳便不是这样,襄阳更像是荆州独立出来的一块,他们不管是文化还是风俗,都与荆州大部不同,也对于魏王没有太高的归属感。

所以朝廷也在挑选官员的时候,以荆州为主的官员,多是从襄阳等地提拔,多是看中的他们清晰可见的背景。

不是进入了官员集团的官员们都是出自同一个地方的,他们可能是由同一个地方的官员组成的基础,但是后来的发展,更是要看中培养。

太常作为曾经多年的科举主考官,他的门徒基本上是与老太傅相当的,不过太傅并不是一个贪恋权欲的人,他是朝廷上另一部分官员的代表,也可以说那群人就是孤臣。

所以与太傅天下师的区别就是,太常陈世昌才是很多年轻官员真正的老师,陈世昌作为最初能够接触到那些年轻官员的极少数大臣之一,他自然有着最早能够开始挑选有潜力的官员的权力。

当然这其中并不是像表述上的那样龌龊,实际上的培养,就是这些大臣向着天子进谏,他们的出发点也只是提拔有为之人,实际上并无大碍,若是有能力,天子又怎么会不允许呢?

所以靠着太常的培养以及太尉的统照,襄阳派绝对是朝堂上目前来看势头最猛的一个集团。

这样是为什么襄阳这样一个郡城能够成为媲美许多州地建设的城池的原因之一。

襄阳子弟出门便可知天下大势,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荆北的大户除了部分在荆州城外,大部分都在襄阳城中,这也是朝廷襄阳派盛起的原因之一——豪阀的力挺。

就如同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等一样,他们大都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组上都是有名的臣子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七章 给我个面子(下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